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时隔3年,可穿戴产品格局已定

时间:2024-05-22 17:32:28 科技赋能

各细分领域的智能硬件产品品类在诟病中不断壮大。

三年前活跃的手环、防丢器、智能插座等都印证了这一趋势。

法律;目前陷入争议漩涡的VR和旅游产品,在经历了用户的谩骂和投诉后,也将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可穿戴产品已进入成熟的发展通道。

从IDC刚刚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产品市场报告中的几项关键数据来看,也已经确定了几大玩家,“Apple Watch卖了多少台?”这个问题也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答案,同样的数据来自IDC,就今年第二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而言,前五名的玩家与可穿戴产品的前五名玩家重叠。

可穿戴市场仍然被这些移动终端厂商所控制,同时,最大的玩家仅占20%左右,“其他”则占40%以上,与可穿戴产品一样,智能手机领域也存在不少长尾玩家。

  进入本次智能穿戴产品排名的玩家主要是主流智能手环和手表厂商,目前排名前五的核心玩家是: 1. Fitbit(24.3%)。

2、苹果(19.9) 3.小米(17.1%) 4. Garmin(3.9%) 5.三星(3.3%) 其他占(31.5%) Fitbit 仍然是市场第一,但实际上很首先从销量来看,第二季度Fitbit销量为1万台,Apple Watch销量为1万台。

差异本身并不大。

另一方面,Fitbit的单价和利润远低于Apple Watch。

这也说明,在可穿戴市场,很有可能会出现类似苹果、三星抢走手机市场利率的情况。

事实上,包括小米、Garmin和Fitbit在内,虽然它们的销量看上去已经接近Apple Watch,但从销量和利润来看,它们都只是苹果的九牛一毛,尤其是小米手环万台的出货量。

相比之下三星的60万台就小很多了。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Samsung Gear只限于三星用户,这就限制了用户受众。

可穿戴市场有多大?仅从今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全球智能穿戴产品出货量就达到了1万台,比去年同期的1万台增长了0.2%。

除了苹果和小米的增长外,Fitbit 和“其他”品类的增长也很明显。

Fitbit去年从1万台增至1万台,增长0.8%;其他类别也从10,000台增加到10,000台,增幅为0.2%,翻了一倍多;唯一下降的是三星。

原因可能是Gear2的销量增长疲软。

按照这个增速,明年智能穿戴产品累计出货量突破1亿并不困难。

可穿戴产品也将成为继手机、平板电脑之后最大的移动终端产品类别。

主要增长动力仍将来自前五名厂商以及华为等“其他”类别的一些厂商已经推出并推动了可穿戴产品的销售,但总量仍难以凸显。

封闭期已经过去了。

智能穿戴产品的创业红利期或许已经过了最莽撞的时期。

在智能可穿戴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难度将明显加大。

从排名前五的厂商可以看出,这几类厂商和产品占据了主要的出货量。

第一类是纯运动计步器类型,Fitbit和小米,两者合计占比41.4%;第二类是可穿戴产品,主要作为手机配件存在,以三星、苹果为代表,占据23.2%的份额; Garmin代表的是运动+户外相结合的品类。

遗憾的是,在IDC的数据中,Misfit Shine和Jawbone的销量并没有出现在前五名的市场中。

为什么? Shine自身的产品迭代非常缓慢,最近才发布了价格更大众化的版本:Jawbone。

在我的印象中,手环一直只是Jawbone品牌下的一个细分产品类别。

从推广和投入来说,并没有那么大。

追求数量。

其实更有趣的应该是“其他”类别。

该品类之所以占比31.5%,是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细分领域的产品,比如源自Android或Android Wear的“Android智能手表”。

、儿童智能手表(、小天才等)等众多垂直品类产品。

创业者机会有限 如果说上述格局有什么变数的话,在这个“其他”品类中,爆款产品是有希望的,但创业者的机会却很少。

首先,上述领域都有领先的厂商。

另一方面,现在已经不再是依靠资本推动、抢占市场的时候了。

无论是产品设计、供应、销售渠道甚至品牌推广,智能穿戴品牌都已经进入了成熟竞争的阶段,不再是新手可以正面迎战或硬拼的事情。

年轻的创业者们,如果你正在智能穿戴领域创业,你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出路和异军突起的大门是否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