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屡屡受挫的智能穿戴设备谷歌眼镜近日被科技博客9to5google透露,下一阶段战略部署将转向企业市场。
今年1月,谷歌眼镜叫停了Explorer项目后,经过半年的调整,有发力进军企业市场的迹象,而引爆企业市场或将成为谷歌眼镜制胜消费市场的关键之举将来。
你怎么说?听我慢慢说。
可穿戴市场的明天会更好。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大约有1万名美国人从事需要可穿戴设备协助的行业。
到今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10,000。
这只是美国。
如果放眼全球市场,这个数据就更令人兴奋了。
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接受调查的公司中有68%表示会“优先”将可穿戴产品引入公司。
这一数据与去年只有 43% 的公司将员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首要或优先事项的事实相吻合。
高优先级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普华永道(PWC)对美国成年人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技术最重要的好处是可以发掘自身潜力,让工作更有效率; 46% 的受访者认为公司应该为员工投资可穿戴技术。
事实上,无论是电脑、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在市场发展的初期,企业一直都有“以身作则”的精神。
据了解,移动浪潮刚兴起时,企业市场就已经开始在办公室引入和普及各种前沿技术。
智能手机时代,黑莓商务手机已经出现在每一位企业高管的手中。
如今进入可穿戴时代,各种形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可能首先出现在媒体、医院、学校,甚至制造工厂、户外高危环境等相关工作人员身上。
以波音公司为例。
他们的一些工程师已经开始放弃某些制造操作中所需的传统指导手册。
他们只需要佩戴智能眼镜即可快速获取手册内容。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Gartner 的研究报告,使用 Google Glass 或类似设备的公司将在三到五年内为公司节省 10 亿美元;主要在技术维修、医疗保健和制造行业,免提接入互联网、拍照和视频通话功能将会派上用场。
美国一家名为 DignityHealth 的医疗机构使用 Google Glass 实时记录咨询过程后,医生输入数据的时间比例从 33% 减少到 9%,与患者沟通的时间比例从35%至70%。
与个人相比,企业消费者往往具有更具前瞻性的商业眼光和更敏感的商业嗅觉。
只要这些新技术、新产品能够为企业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他们就不介意第一个吃掉。
蟹人。
对于谷歌眼镜来说,企业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
不管风险有多大,都比谷歌眼镜继续冒险进军个人消费市场更安全。
毕竟,围绕谷歌眼镜的负面宣传已经演变成压倒性的胜利。
基于此,无论是时代背景下针对企业巨大市场前景的战略布局,还是因当前消费市场困境而采取的缓步策略,谷歌眼镜进军企业市场都是明智之举。
。
“GlassAtWork”让谷歌在企业市场有了良好的开端。
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提到,打游击队时,要分散使用游击队,正所谓“化整为零”。
无独有偶,谷歌进军企业市场时,实际上是对整个市场实行“化整为零,一一分解”的策略。
因为每个企业都是大市场上的一个点。
今年3月,一家名为Augmedix的初创公司专门为医院和医生办公室开发谷歌眼镜应用程序,获得了总计1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道琼斯称其为“针对谷歌眼镜特定应用程序开发商的首次公开投资活动”。
此次投资让人们对Google Glass在企业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期待。
2016年,谷歌开始推出“GlassAtWork”项目。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开发针对性的Google Glass应用,帮助企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6月,谷歌公布了首批5家“GlassAtWork”认证合作伙伴,分别是APX、Augmedix、Crowdoptic、GuidiGO和WearableIntelligence。
这五家“GlassAtWork”认证合作伙伴遍布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
他们开发的应用具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用户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
例如,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与Wearable Intelligence合作,为技术人员开发了专用的Google Glass应用程序,帮助他们快速获取需要检查项目的具体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谷歌眼镜在消费市场被各种方式驱逐,但在企业市场却如此受欢迎。
“Glass for Work”项目的合作伙伴数量也迅速增长到数十家;此外,谷歌表示将继续投资“Glass for Work”项目,并寻找更多企业开发者。
负责谷歌眼镜认证的APXLab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巴拉德表示,谷歌眼镜向企业的销售正变得越来越多;每个季度的增长率都是高数字。
次,签约客户包括飞机制造商、汽车制造商、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等。
去年11月,APXLabs与波音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谷歌眼镜试点项目。
谷歌眼镜在企业市场如此受欢迎,充分说明了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因为对于谷歌这样的强大玩家来说,技术往往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头痛的是不了解顾客的想法,引发顾客的负面情绪。
这或许也是他在个人消费市场失利的症结所在。
如何玩谷歌眼镜版的曲线救国?谷歌将开发谷歌眼镜的项目命名为“Google Glass Explorer”,足以表明其在一切行动中都抱着“尝试和探索”的心态。
既然是“探索”,你就有机会重新调整策略,再尝试。
1、先点燃,后积蓄动力。
企业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有多么美好,无需多言。
但从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格局来看,大家还是更倾向于挤进个人消费市场。
登录世界各地的各种众筹网站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大大小小的小工具都是为各种爱好者开发的。
虽然它们是批量死亡,但总能随着春风“起死回生”,场面给人一种无比豪迈的感觉。
谷歌看到自己点燃的火非但没有烧得更猛,反而有被囚禁的危险,于是想着再点一把火来救急,但是该点哪把火呢?由此,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市场爆发了! “GlassforWork”率先打通可穿戴设备企业市场生态系统。
首先,谷歌拥有自己的智能硬件——Google Glass,目前是同类产品中最先进的;其次,谷歌拥有自己的可穿戴设备系统——Android Wear;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双方加入,即有更多的应用程序开发者愿意加入“Glass for Work”项目,为不同的企业开发专门的Google Glass应用程序。
另一方面,更多大牌企业尝到了这项服务的甜头,愿意购买Google Glass以及相应的产品。
解决方案。
一旦建立了健康的生态系统,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2、先自信,后期待。
谷歌最初推出“Glass for Work”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谷歌眼镜在企业市场的正面信息来抵消其在消费市场的负面信息。
目前看来,“Glass for Work”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此。
势必进一步激发消费者对谷歌眼镜的信心甚至充满期待。
因为进入企业市场不仅意味着谷歌眼镜必须克服“服务定制”的问题,还要解决个人消费者最关心的“信息安全”问题。
作为企业来说,引入可穿戴设备的主要目的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他们对设备的要求会与个人消费者有所不同。
据媒体报道,为了进军企业市场,谷歌眼镜首先对硬件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配备了更大的棱镜显示屏、性能更强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以及可以适度延长电池续航时间的外置电池;并且,专为企业开发的下一代谷歌眼镜将缩小设计,以迎合服装搭配的颜色选择。
在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过程中,谷歌眼镜一方面可以推动谷歌眼镜不断尝试功能更新和升级,使其有更多机会挖掘这款眼镜的潜力;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探索和发展。
玩了一段时间后,可以总结一些产品开发或者设计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了解个人用户的消费心理。
因为取悦企业用户和取悦个人用户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就拿谷歌眼镜在个人消费市场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说,就是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
现在谷歌调整了策略,首先进入企业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或者说企业没有这个问题。
相反,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隐私和安全问题则更为尖锐。
例如,在医疗领域,医生可以使用谷歌眼镜随时记录患者的私人信息甚至手术过程。
这些信息一旦曝光,不仅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企业来说也是致命的。
既然谷歌眼镜选择为企业提供服务,隐私和安全问题自然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对于谷歌眼镜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力挽狂澜的机遇。
对于谷歌眼镜来说,进入企业市场对于解决隐私和安全问题至少有以下两点意义:首先,谷歌眼镜还没有来得及在消费市场证明自己,因此它可以进一步在企业市场证明自己并改进与消费者的关系。
清楚地解释误解; 2、在与各企业尤其是“GlassAtWork”认证合作伙伴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方的力量,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句话叫“枪打第一鸟,刀杀地蛇”。
既然谷歌眼镜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明星产品,那么消费者对它肯定也有一定的需求。
顺便说一下,可穿戴设备时代的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抛给了它。
谷歌一时解决不了,可以理解,因为这是时代问题;如果解决了,就会树立一个标杆。
新一代可穿戴设备隐私保护政策也可能由此诞生。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明确一点,如果谷歌眼镜选择进入企业市场,它将会有两面性。
至于这和个人消费市场有什么关系,很简单。
如果谷歌眼镜在企业市场表现出色,那么这将为谷歌眼镜在个人消费市场赢得信心,因为有时很难区分企业市场和个人消费市场。
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归根到底是人在用,所以这可以为Google Glass在个人消费市场积累早期用户。
也许有人会说,过于关注企业市场,谷歌眼镜会不会遭遇黑莓同样的危机呢?即由于过度关注企业市场而忽视个人消费者,个人消费市场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市场,导致自身陷入完全被动的状态?我认为谷歌对 Glass 项目人员的重组已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今年1月19日,谷歌决定停止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并表示近期不会推出个人消费版谷歌眼镜。
不过,谷歌表示将继续保留Glass项目,但项目负责人将从原来的Ivy Ross改为Tony Fadell。
那么,托尼·菲德尔是谁?他是消费品设计师和营销专家,曾就职于 Calvin Klein、Swatch、Coach、Mattel、Bausch & Lomb、The Gap 等多家公司;他曾帮助设计和创造了风靡全球的苹果iPod,也发明了智能家居领域的一颗明星。
产品 Nest 恒温器。
此次Glass项目人员的重组表明,谷歌眼镜在进军企业市场的同时,还将继续其在个人消费市场的战略布局,因为谷歌已将智能眼镜交给了更了解智能眼镜的菲德尔。
个人消费品市场。
他兼具设计和营销愿景。
综上所述,谷歌眼镜自诞生以来就命运多舛。
不过,这并不是谷歌眼镜本身有什么重大战略失误造成的,而是反映了整个可穿戴设备时代的问题。
Google Glass存在的问题存在于任何可穿戴设备上,Google Glass已经成为“早虫”,被所有“鸟儿”盯着。
无论如何,谷歌首席财务官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的话让我对谷歌眼镜的未来更加冷静的期待。
他说:当团队无法克服障碍并且我们认为市场仍然存在问题时,有很强的机会时,我们可能会要求他们暂停并花一些时间来重新启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