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VR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
该集团早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全景视频业务,随后他们以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领投的Magic Leap,让这家在硅谷赫赫有名的MR公司逐渐开始被中国人所熟知人们。
蔡崇信借此机会加入Magic Leap董事会,而此举正是为了配合后续推出BUY+的伏笔。
BUY+业务的推出其实可以追溯到今年3月份。
阿里巴巴成立的GM实验室(VR实验室)为BUY+在内容方向开辟了一条专属路径,试图将VR与购物结合起来。
质疑声中,BUY+服务在“淘宝造物节”上正式上线,其中还引用了Magic Leap的技术演示,人们开始对VR购物的未来充满期待。
不久前,阿里巴巴大幅增加了VR购物计划。
即将推出的VR Pay将让用户有机会直接在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
(参见钛媒体文章:支付宝VR Pay或将在9月推出,但问题仍然是缺乏帮手)自此,阿里巴巴在VR购物领域的链条似乎已经集结起来。
“BUY+”和“VR Pay”,再加上联动第三方厂商的“创客计划”,看来打造虚拟现实淘宝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阿里巴巴的蓝图虽然已经展开,但实现起来还存在不少困难。
依托不成熟的VR技术,VR购物在内容开发上较为复杂。
目前这项服务的需求还不是很明确,实际上也不是一条康庄大道。
为了推广支付宝VR Pay,阿里巴巴的野心首先在BUY+的概念视频中展露出来。
确实存在很多经不起推敲的漏洞。
在没有配备任何东西的移动VR上,使用手势来控制虚拟现实场景仍然很难做到。
BUY+购物视频的曝光时间恰逢今年愚人节。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
然而,这个“玩笑”却意外地在几个月后的“淘宝购物节”上实现了。
虽然现场演示没有概念视频中那么精彩,但阿里至少完全使用真机完成了一系列操作,体验看起来还不错。
概念视频中的手势识别被HTC Vive手柄操作所取代,移动方式也借鉴了VR游戏中的坐标位移机制。
产品信息交互界面、完整的物品建模、试穿等功能也已实现。
。
虽然剧中的BUY+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但它仍然只是一个披着华丽羽毛的DEMO。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他们还缺乏能够在VR中实现便捷支付的核心服务。
虽然支付只是购物操作的一小部分,但它几乎决定了网上购物的可用性。
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由于移动支付的不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C进行网上购物。
但扫码支付、一键支付等方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移动购物越来越普及。
名不见经传的互助移动抢在阿里巴巴之前推出了VR支付服务,并通过Uber外卖成功售出了第一杯饮料。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蚂蚁金服终于忍无可忍,透露了VR Pay的相关消息。
VR Pay尝试让顾客直接在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操作,这也大大简化了VR购物的支付流程。
毕竟,用户在虚拟现实的情况下选择商品,然后再到PC上下单,有点困难。
据第一财经报道,VR Pay将于9月底发布。
借助VR Pay,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直接登录支付宝,并通过眼动追踪和手势动作输入密码。
并完成交易。
与BUY+消息发布时类似,VR Pay目前披露的内容最终可能无法完全应用。
然而BUY+与VR Pay的合作几乎复制了淘宝网购的基本模式。
再加上目前菜鸟物流的强势,阿里巴巴在VR购物领域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复制淘宝,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1、VR购物不是伪需求,但还不是主流需求。
对于某些应用场景来说,VR购物确实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试衣、家居设计、大型电器、机械产品的购买等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得到改善。
然而,需要VR进行演示的产品范围仍然很窄。
坦白说,确实不是伪需求,但也不是必要的核心需求。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和日用品如方便面、饮料、水果、牙刷等,其实根本不需要通过VR购买。
这些产品不涉及用户定制,其基本形态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通过 VR 来重建它们只是多余的。
当面对类似的产品时,传统的线上和线下购物可能更有优势。
网上购物可以准确、快速地下订单,无需在虚拟环境中闲逛。
虽然线下购物更能把控生鲜,但仅凭VR建模无法提供食品质量的反馈。
另外,在一些生活场景中,VR并不需要用于购物。
在户外吃饭、打车、订票看电影时,VR设备只会变得无比繁琐。
另一方面,虽然阿里巴巴多次声称Buy+和VR Pay将主要用于Cardboard等无屏VR设备,但这一说法与BUY+的实际演示存在冲突。
在“淘宝购物节”上,通过最优秀的HTC Vive体验实现了BUY+。
如果保留现有的解决方案,用户不太可能花费数万元购买设备来体验不成熟的VR购物。
随着成本上升,相应的需求也会逐渐下降。
一旦阿里巴巴将应用部署到无屏VR设备上,整体购物体验将大打折扣。
2、VR购物与传统网购无异,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远比淘宝复杂。
阿里巴巴的VR购物也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如物品建模、购物情境的构建、用户与商品的交互方式等,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阿里巴巴VR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创世神计划”旨在与第三方厂商合作,建立VR领域的三维产品库,解决物品建模问题。
事实上,物品的建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VR购物的整体产品基础只有几百或几千件商品,那么以阿里巴巴的能力来说,这几乎不是问题。
但如果你参考淘宝,你会发现商品总数只能用幂来计算。
为了提供更好的VR购物体验,产品造型不能太粗糙。
以人民币计算每个型号的生产成本,总体成本相当高。
羊毛来自于绵羊。
阿里巴巴不可能独自承担“创世神计划”的全部费用。
物品建模的费用将平均分配给参与的商家。
这实际上提高了BUY+的上架门槛。
当一家商店失去了商品的支撑时,它的活力也会急剧下降。
在BUY+和VR Pay业务发展初期,阿里巴巴VR购物的互动体验肯定是不够的。
简而言之,像概念视频中那样,仅使用无屏 VR 设备来执行眼动追踪和手势识别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参考其他厂商在这个方向的努力,我们可以发现,为了实现眼球追踪,FOVE专门设计了感应屏,并加强了传感器的排布,但这并不能解决人眼无意识移动和闭眼的问题。
。
基本的手势识别至少需要几年前的 Kinect 技术。
如果涉及到深层次的触觉问题,阿里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此外,由于每个商店出售的商品都不同,因此创建单独的虚拟消费场景对于提高用户体验也非常有必要。
这还涉及到全景视频拍摄、拼接等流程,也与物体建模的制作有着同样的成本痛点。
更让阿里巴巴烦恼的是,他们的VR购物体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竞品。
意大利开发团队inVRsion此前曾制作过一款名为ShelfZone的VR应用,主要用于帮助大型零售商搭建VR购物环境。
ShelfZone也基于HTC Vive运行,他们的VR演示比BUY+更成熟。
阿里巴巴尝试在VR领域打造淘宝是个好主意,但在市场和技术尚未成型的情况下,全力投入只会是痴人说梦。
或许从分段区域开始,然后逐层扩大宽度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
可以看到的是,VR买车、VR家电、VR奢侈品等服务已经悄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