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性话题,国内的AI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中科院背景的AI芯片领域“独角兽”寒武纪宣布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
B轮后整体估值已达25亿美元,领先全球智能芯片初创企业。
寒武纪本轮融资中,原股东阿里巴巴继续投资,TCL等新股东“大牌”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商汤科技、深行科技、依图科技等AI企业近期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从数亿元到数亿美元不等。
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计,全球人工智能投资同比增长将达到3%以上。
未来几年,该领域的投资将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包括在中国。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额约为1亿元人民币,与美国相当。
不过,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正在迎头赶上,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增速都开始大幅超越美国:2018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总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3%去年同期。
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增速都领先于美国。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版图 在这个领域,你会发现阿里巴巴似乎无处不在。
例如,商汤科技已成为阿里巴巴智慧城市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
前者主要为阿里巴巴在智能监控、智能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庞大的产品矩阵。
同时,商汤科技将把自己的深度学习技术形成技术框架,提供给有需要的城市。
此外,阿里巴巴全资收购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并先后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翱捷科技等芯片公司。
投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在阿里巴巴内部被赋予了一定的战略意义。
就阿里巴巴本身而言,仅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重大动作就有五项:iDST、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NASA计划、阿里云参与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阿里云而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建的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可以说是“由内而外”。
阿里巴巴对于人工智能的布局既深又广。
可以发现,阿里巴巴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目的非常明显:通过投资该领域不同方向的公司,构建人工智能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技术、芯片等层面。
通过这个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可以更快地获得所需的前沿技术,从而避免长期投资的时间成本。
一位激进投资背后的投资者将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策略描述为“激进且难以理解”。
在投资者看来,阿里巴巴业务所需的技术似乎并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投资。
先后投资旷视科技和商汤科技,似乎是一次重复的操作。
但这可以看作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占便宜”。
当自身投资规模较小时,外部投资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尤其是视觉识别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突出。
2008年至2018年三年间,阿里巴巴在视觉识别领域两大国际学术会议CVPR(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会议)和ICCV(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上总共只发表了8篇论文。
少于腾讯的21篇和百度的18篇,与商汤科技等专注于该领域的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商汤科技来说,除了“选边站队”、选择接受阿里巴巴投资之外,自身的发展是更重要的考虑。
因为,即使利基领域的初创企业能够凭借专注获得先发优势,但大公司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追赶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位微软内部人士指出,对于规模较小的初创科技公司来说,如何尽快落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使自己能够继续前进,比获得融资更为重要。
对于现在的商汤科技来说,很难远离资本的漩涡。
它所能做的就是顺应潮流继续发展,同时避免成为巨头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