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再次将可穿戴设备的计步功能垫底。
研究表明,智能手机计步应用的准确度已经足够高,在准确度方面完全可以接受。
与可穿戴设备相当,甚至更好。
基于此,可穿戴设备的平均计步精度不如智能手机,国内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甚至得出可穿戴设备是谎言的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科学家的具体实验内容。
共有14名测试对象。
一些测试对象口袋里有一部iPhone 5S,正在运行智能手环的移动应用程序;其余的则搭载三星Galaxy S4手机,在Android平台上运行相同的App,分别进行了一步一步的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智能手机的误差范围为-6.7%至6.2%,而可穿戴设备则鱼龙混杂,误差值范围为-22.7%至-1.5%。
从结果来看,花额外的钱购买智能手环并没有比智能手机的计步功能有任何优势。
不过,计步只是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范畴的一部分,也只是智能手环的功能之一。
智能手环刚推出时,新颖的计步功能成为一大卖点,以至于在用户心目中造成了计步等于可穿戴的误区。
从手机本身来看,计步功能常见于新款iPhone和Android旗舰机型中。
不过,计步对于千元级中低端手机来说仍然是奢侈品。
而且,有的Android厂商为了省电,直接杀掉了这个功能。
而睡眠监测、运动提醒、心率监测和超长续航都是智能手机无法满足的。
作为智能硬件的下一个热门话题,可穿戴设备仍处于普及的初级阶段。
我们对这款不完美的产品有一些抱怨,但可穿戴设备不会说谎。
我们习惯于拒绝新技术。
当人工智能的优势第一次显现出来时,我们感到恐慌。
甚至许多技术领导者也表达了担忧。
对于可穿戴设备,在诸如无用和伪智能等观点被夸大的环境下,我们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拒绝的态度。
很多人认为它们只是极客的玩物,与他们无关。
事实上,计算机的出现也有同样的经历。
2000年,计算机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世界还在为昙花一现的技术创新而担忧。
数字设备公司的创始人肯·奥尔森说过著名的预言:“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计算机”。
随着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充斥市场,结果已不再是争论的焦点。
可穿戴设备无论出现在哪里,发展趋势都是从运动到健康,再到时尚。
它一路跌跌撞撞,却总是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当然,这个简单的实验和耸人听闻的结论给了婴儿可穿戴设备很多启发。
1、可穿戴推广存在误区。
不得不承认,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是主流的可穿戴产品。
以计步为核心的运动功能成为早期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共性。
从2000年的诞生到2017年的成长,智能手环产品仍然占据着可穿戴产品的主要市场份额。
在可穿戴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产品都趁势做了很多营销活动。
概念红利消失后,新产品的营销就捉襟见肘。
在很多人眼中,可穿戴产品只是MOTO和Apple Watch,其他诸如智能体重秤、智能血压计之类的产品更是闻所未闻。
2、可穿戴产品方向不明朗。
至于可穿戴设备的用途,目前还没有厂商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运动和健康有说服力,但缺乏说服力。
毕竟,数据和服务的准确性一直是痛点。
当手机刚出现的时候,人们纷纷涌向便携通讯的方向。
当MP3开始流行时,简单的听音乐的功能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但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除了运动之外,很少有厂商愿意将其作为手机配件出售,尽管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是手机功能的延伸。
如果厂商试图将可穿戴设备变成帮助用户戒除手机成瘾的产品,会出现什么结果? 3.媒体应该如何看待可穿戴设备?在这个老虎机为热点的时代,媒体对热点的追捧往往倾向于老虎机。
媒体在报道可穿戴缺陷的同时,也应该为可穿戴取得的成就喝彩。
在追求主流的可穿戴产品时,请为那些新颖的产品留出一些空间。
即使不能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不要因为非理性的报道而雪上加霜。
可穿戴设备仍在路上,值得我们期待。
随着生活日益智能化的趋势,我们怎能失去可穿戴设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