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VR(虚拟现实)的概念已经在科技圈传播开来。
投资者和企业家疯狂涌入。
VR+房产、医疗、购物、教育、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正在被创造。
硬币的另一面是设备低端、技术短缺、内容不完整、投资者不理解、行业造假、人才匮乏等等。
中国的VR产业是否会像当年的3D电视那样昙花一现,还是是否会延续智能手机的发展道路,成为下一代个人终端,仍然是一个问题。
“VR/AR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萌芽阶段,整体还在持续增长,但目前还不会爆发。
2020年的VR与2004年的智能手机行业类似,AR的商业化进程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万浩吉在GTIC VR/AR峰会上对记者表示。
不得不说,现在的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在观看者看来就像是一个戴着头盔跳舞的疯子。
头盔的易用性、眩晕感、可视角度、屏幕分辨率、交互方式等硬件层面还存在诸多挑战。
。
影响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头晕。
由于眼睛看到的VR画面与耳蜗的平衡不匹配,导致大脑负担增加,容易产生眩晕感。
即使是目前顶级的VR产品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个问题。
“响应速度快的同时,还必须还原图像的真实性,因此用户对产品的延迟极为敏感。
” NVIDIA亚太区GPU产品总监林耀南说道。
图像延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的刷新率。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刷新率为75Hz。
75Hz意味着每次从渲染到显示在屏幕上至少需要13.3ms。
包括安全时间在内,通常为19.3ms的延迟。
即使很多 VR 设备上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延迟速度。
其次,在虚拟现实体验中,屏幕分辨率直接影响终端体验。
就目前情况来看,主流手机屏幕分辨率一般为P或P,经过VR设备放大后,像素变得明显。
“以基于智能手机的 VR 为例。
虽然三星发布了自己的S7,华为发布了基于P9的头盔,但大多数手机屏幕分辨率仍然是2K及以下。
事实上,好的VR体验至少需要4K屏幕分辨率,并且需要更高的刷新率,这也会对手机功耗产生巨大影响。
”优酷土豆高级副总裁李杰告诉记者。
目前,播放平台上存在手机、卡框、一体机、主机等终端播放设备碎片化严重,不同播放器之间交互方式不同等问题。
“截至目前,还没有硬件能够真正解决VR所倡导的沉浸式、盲点、无拖拽、无屏体验。
”李杰补充道。
此外,全息建模和细节捕捉、感官反馈和声音定位等底层技术的“奇点”也是打造VR现场体验需要长期突破的技术指标。
“VR要真正出现在苹果或安卓这样的生态系统中,至少还需要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李杰告诉记者。
无论是从创业还是投资的角度来看,VR内容产业都滞后于硬件设备的研发。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VR行业融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020年1月,各细分行业中,VR硬件开发商合计融资比例占整个VR行业的51.9%,是最大的投资者群体。
注意力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只有11.4%从事内容制作者领域,9.6%从事摄影和跟踪捕捉技术。
“这个数据非常具有挑战性,大家都知道,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整个平台的内容聚合程度以及SDK、API的开放程度和就绪程度。
现在来看,我们只能认为整个VR行业正处于试点期,大量的投入和人才都集中在硬件领域,但真正的用户体验和优质内容的提供还缺乏更多的资源。
”李杰告诉记者。
“虽然大部分厂商将研发重心放在游戏上,但VR游戏仍然没有成熟的模式,缺乏杀手级作品。
在影视方面,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制作团队都处于探索期。
”芒果TV CTO黄东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芒果TV目前正在VR制作方面进行尝试,例如将《我是歌手》第四季内容转换为VR内容、开设《我是歌手》VR专区、利用VR进行《超级女声》会议直播等。
“我们已经做过几次VR拍摄,但目前的制作模式很模糊,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制作方法。
我们使用多个GoPro绑定进行拍摄,没有办法大规模输出内容,并且制作制作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极其庞大的计算时间和制作周期,并投入大量的资金。
人手。
目前,制作VR视频所需的时间是普通视频内容的4到5倍。
”黄东说。
作为整个VR行业赖以增加用户粘性和用户吸引力的核心力量,当VR硬件的迭代节奏逐渐放缓时,内容团队的创业和投入可能会大幅增加。
在李杰看来,VR直播是第一波内容崛起的浪潮。
游戏、直播综艺、直播、15分钟以内全景短片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发展;第二波是15分钟到1小时不等的纪录片。
、全景故事片、短片。
由于目前的拍摄和特效制作技术,还没有办法支撑大型故事片的出现。
真正完整的故事片,如电影、电视剧,还需要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才能出现。
“硬件的投资风潮已经过去,独角兽很难出现。
专注于内容的初创公司是目前最好的投资点,而目前缺乏平台型初创公司。
从内容生产到用户屏幕,如何要分发,如何互动,这方面还是有机会的。
”万浩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