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为什么可穿戴设备是公认的发展趋势!你到底在连接什么?

时间:2024-05-22 16:22:26 科技赋能

业界翘首以待的Apple Watch推出后,似乎大家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越来越迷茫。

苹果这次的预期基准似乎笼罩在阴霾之中,在智能手表、可穿戴行业等产品上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指导。

许多人讨论可穿戴设备。

无论是从行业的成熟度还是产品的易用性来看,目前似乎还没有一款产品可以称得上成功。

Google Glass和Moto智能手表都是我们体验过的令人惊喜的产品,但前者似乎并没有找到广阔的市场,而后者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很难说它是成功的。

当然,这种武断的判断不符合我们通常分析问题的原则。

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Why-How-What”方法,我们首先来谈谈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会成为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

PC蓬勃发展的二十、三十年里,以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为基础,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

在信息跨区域快速传播的过程中,人与信息的联系也创造了新的维度。

PC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仍然连接着人和物。

控制机床、监控摄像头、远程协助控制别人的PC……移动互联网浪潮解决了哪些问题?当然,还是有联系的!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几乎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可用于传输信息的时间也大大增加。

如今的信息传输不再需要我们束缚在PC上。

只要有手机信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朋友圈。

基于高性能低功耗处理器、高像素摄像头、灵活输入触摸屏、GPS定位等芯片,移动设备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而WiFi、3G、4G LTE等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

从生活到工作,从学习到娱乐,移动互联网正在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不断深化PC时代连接人与物的革命。

基于智能手机 WiFi、蓝牙或 NFC 链接,我们可以控制简单的产品,例如四轴飞行器、相机和访问控制。

由移动设备彼此靠近的特性引发,是一个更广泛的智能家居概念。

如今,用手机控制灯泡、插座、电视、冰箱、空调、电饭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那么可穿戴设备连接是什么概念呢?除了继续加深人与人、人、物之间的连接之外,我们相信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将颠覆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连接。

可穿戴设备的一大特点就是控制性能不依赖于双手,从而增加了更多场景使用的可能性。

运动时,手表默默记录路径和里程;在维护过程中,Google Glass可以提供辅助绘图信息;在睡眠期间,手环会计算呼吸频率。

可穿戴设备确实可以分担我们对物体的一些控制需求,但语音控制很容易受到环境噪音的干扰,而且娇小的可穿戴设备上手指操作的空间太小。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Apple Watch的压感特性——根据压力的大小来实现不同的操作要求。

与多点触控一样,此功能使智能手表实现了飞跃。

想象一下,未来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也将加入这个功能,那么“打孔”双击可能会被“戳”取代。

但问题是,我们需要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来做什么?我们已经有了可以更好地实现查看图片、收发邮件、拍照、社交、上网等功能的智能手机,为什么还需要一款屏幕小、性能弱的手表来勉强分享这些功能呢?可穿戴设备不应该更多地解放我们的双手,成为我们生活的辅助工具吗?从这一点来看,苹果似乎并不比三星或其他厂商“更好”。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总结:可穿戴产品主要以两类思路为主:一是现有终端产品的可穿戴性;二是现有终端产品的可穿戴性。

另一个是重新定义的可穿戴设备。

眼镜、手表、手镯、戒指……这些产品因其工具性和时尚性而留在我们的身上,每天都与我们亲密接触。

在使用JawBone Up2、小米手环等类似产品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些连时间都看不到的产品似乎并没有那么吸引人。

当极客的时尚感退去时,他们迟早会被抛弃。

Google Glass、Apple Watch、Up2手环,这些产品是在原有可穿戴配件基础上的数字化重新定义。

然而,过分强调与当前智能手??机相同的功能,使其变成了“可穿戴手机”,即“可穿戴”产品。

我们认为,可穿戴设备应该减少我们注意力的分散,完成物与人、物与物之间更多的联系。

物与人、物与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从业者经常在发布会上营造出这样的场景:你的智能手表感知到你运动后的出汗状态。

当你走进家门时,智能空调接收智能手表传输的体表温度。

根据您的温度偏好自动调整冷却模式。

近两年,媒体和企业不断描述智能手表和手环的使用场景:通过大数据分析手环记录的运动和健康信息,提交给医疗或其他健康机构,由后者提供相应的治疗。

或者健身养生。

在实现这些场景的过程中,人不再是主动控制的主体。

智能手表、手环主动获取人体的各种状态,并与其他可感知的智能设备共享信息。

所有连接均在不消耗更多能量的情况下完成。

这些美好的场景,也折射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犹豫。

无论是连接健康医疗机构的商业化,还是智能家居等共生产业链的发展现状,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竞争和发展。

我们可以想象,苹果给了Apple Watch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平台和产品,却带来了一个不明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