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虚拟现实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
然而,目前的可穿戴市场却充满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到底是什么?它是可穿戴设备吗?可穿戴设备的定义是什么?这些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2019年是可穿戴设备密集爆发的一年。
加快可穿戴设备的标准化工作也刻不容缓。
近日,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及可穿戴设备标准化要求研讨会暨三项国家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孙文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侯建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二司副司长刘大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及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阿里巴巴、清华大学、京东方、英特尔、莱茵集团、微软等40余名政产学研专家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所长吴东亚主持。
孙文龙表示,智能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可穿戴产品也是一个移动计算平台,未来发展空间无限。
目前,在人机交互、设备互联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标准化基础。
《可穿戴产品分类与标识》等三个标准是一个起点,一个原点。
希望各位专家将其视为事业,做好相关工作。
信息软件也将继续支持可穿戴产品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侯建仁认为,在政策层面,今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向调整强化供给侧。
三、行业要积极引导新消费,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从产业层面看,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新常态下,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曾经快速发展、广泛普及的产品今年却出现了负增长。
超容量。
在此形势下,积极推动创新驱动的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真正满足人们潜在的、长期的新消费需求。
目前开展的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工作,对于指导尚处于培育阶段的智能硬件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汇聚各方智慧,取长补短,加强知识产权研究和国际合作,推动标准国际化。
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打好基础,从标准角度在数据、接口、协议等方面达成共识,做好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等工作。
产业界可以对标准化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在标准制高点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刘大山分析,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作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办[]66号)明确提出“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产品发展”。
可穿戴设备形态多样,如何让行业有序发展,标准化的需求刻不容缓。
目前,ISO、IEC、ITU均已开展相关研究,国内工作刚刚起步。
刘大山对未来标准化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创新机制,发挥优势,将政策和形势融入标准体系机制建设;二是相关标委会要搭建好平台,打牢基础,充分调动产学研院所力量,应用先行,加强基础研究。
三是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化趋势,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累国际标准化经验,为企业走出去赢得发展空间。
会上,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英特尔、莱茵集团、阿里巴巴、京东方等公司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智能硬件特别是可穿戴设备技术和服务方面的经验,重点对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和服务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当前可穿戴设备的标准体系和未来工作计划,行业、市场和应用的热点产品,全面拉开了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可穿戴设备标准化工作的序幕。
为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