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产业链巨头们正在激烈厮杀,谁能承担重大责任?

时间:2024-05-22 15:50:55 科技赋能

用户门户是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承载互联网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为王,得入口者得天下。

小米、乐视、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制造业,苹果、微软、谷歌则抢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等平台跨界融合的入口。

入口代表需求,占领入口就意味着占领用户。

移动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使用户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鉴于传统终端入口逐渐饱和,可穿戴设备等新型终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穿戴设备已成为行业新宠。

市场上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

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

主流产品包括五大形态:智能头盔、耳机、眼镜、戴在头颈上的项链;戴在手腕和手指上的智能手表。

、手镯、戒指;穿在身上的智能服装;支撑腰部的智能腰带;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人体传感技术、柔性电子技术、先进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应用于可穿戴产品的技术一一亮相,让人目不暇接。

可穿戴设备在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迅速受到关注。

知名机构IDC的调查指出,全球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将突破1万台,是去年的三倍多。

国际科技巨头频频布局 自谷歌今年4月发布Google Glass以来,可穿戴技术就成为国际科技巨头关注的焦点。

作为今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的主角之一,可穿戴设备获得了谷歌、苹果、英特尔、摩托罗拉、索尼、三星、LG、Pebble、Jawbone、耶鲁大学、莱斯大学等国际机构的认可受到工业界、学术界和理论界的青睐。

今年2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不少商家推出了MindSet、MOTO、Jawbone UP、Misfit Shine和Fitbit Flex等一系列小巧便捷的移动可穿戴设备。

竞争非常激烈。

国内初创企业也迅速效仿。

华为、联想、百度、腾讯、奇虎、盛大、小米、映趣、怀化、乐源等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行业。

国内可穿戴设备如百度咕咚手环、小米手环、影趣inWatch、国科GEAK智能手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内初创公司的快速跟进,让可穿戴设备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智能终端厂商和风险投资公司都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是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又一颠覆性技术创新产品,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切入点。

(欢迎阅读姜洪军新书《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  可穿戴设备流行但不流行。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但由于其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客户体验和销售情况较差。

由于价格高昂、服务区域有限、缺乏“杀手级”应用等原因,不少消费者仍将目光投向全国各地。

可穿戴设备目前仍处于过度炒作、实用性有限的尴尬境地,产品成熟还为时过早。

  产品效用有限  首先缺乏精准的产品定义。

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未完全认可这一概念并吸引消费者。

例如,谷歌眼镜的很多功能,比如打电话、拍照、收发电子邮件等,都与智能手机的功能一模一样。

人们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更加方便快捷地解决自己的需求。

Power Welties充电靴需要佩戴12小时才能给手机充电1小时,着实考验你的耐心。

更重要的是,Argus 2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仿生眼球,需要植入人体,这让人不寒而栗。

其次,漂亮的设计也是一个缺陷。

想象一下戴着一副奇怪的眼镜或一块带有超大屏幕的手表。

看起来就像是科幻电影中的人物,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

只有外观精美、独特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目前的可穿戴产品整体外观不够时尚,缺乏工艺和设计的美感。

再次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集中在健康管理等方面。

以国科发布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为例。

它内置多种传感器,主要检测睡眠、心跳、体温、血压等,功能简单。

英趣inWatch只有查看时间、拍照、测量运动量等功能。

许多智能手表无法独立使用,需要通过蓝牙或无线方式与智能手机连接。

它们只是智能手机的第二个屏幕。

缺乏核心应用 目前,可穿戴设备没有固定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开发平台。

应用服务仅限于健康管理和智能手机服务,缺乏独立功能。

虽然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数据收集的入口,但能够分析数据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程序才是王道。

从软件角度来看,缺乏专属的“杀手级”应用和差异化的应用服务决定了消费者会对其束之高阁。

此外,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目前大量的移动应用无法直接应用到可穿戴设备上,应用的匮乏又制约了硬件的发展。

  产业链整合不足 首先,市场需求不足。

消费者仍然沉迷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来的巨大乐趣,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和实用性了解甚少。

可穿戴设备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运动和医疗健康领域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是智能手机无法独立完成的领域。

消费者需求极其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价格昂贵。

作为配件或装饰品,可穿戴设备必须结构紧凑、易于佩戴且耐用。

因此,它们的硬件结构必须与其他智能终端显着不同——芯片集成度更高、计算响应更快;电池必须更快。

容量需要更大,续航能力需要更强。

目前,小尺寸锂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显示器需要可弯曲的柔性显示面板。

这样的硬件结构决定了其高成本和高售价。

最后,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芯片、电池、传感器、软件程序和操作系统。

目前,上游设计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营销销售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就国内而言,缺乏能够引导市场、让用户惊叹的产品,更缺乏带动整合的标志性大企业。

很多企业还处于概念炒作、盲目跟风的状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业链离散、产业链不封闭,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

寻找可穿戴设备发展的突破口。

与传统移动智能终端相比,可穿戴设备应结合自身优势,开拓自己广阔的市场。

具体建议如下: 加强核心级应用。

首先,寻求硬件技术突破。

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佩戴在身上,用来感知人体的变化并收集数据。

数据采集??过程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智能眼镜包含高度计,智能手表包含陀螺仪、地磁传感器等。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电池、柔性电路板、高灵敏度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将也为可穿戴设备带来创新突破。

此外,导电油墨、记忆金属、热致变色染料、电气纺织品和光扩散丙烯酸材料等新材料的出现,如果应用得当,可能有助于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打造差异化应用服务。

未来,智能设备硬件的功能将是一致的,最终的差异应该体现在应用服务水平上。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两大需求——健康管理和社交娱乐——都是通过采集特定数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用户提供特定服务。

只有先进的应用服务差异化才能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

基于用户特征的差异化、个性化应用是企业发展的重点。

再次,改进设计流程。

可穿戴产品应该完美融入我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体验。

企业在设计硬件时应考虑三点。

首先是时尚。

对于消费者来说,精美的设计往往是购买的第一动机。

二是处理速度,要求更高的计算响应速度,能够实时高效地分析海量数据并反馈结果;最后是外设,佩戴或者集成都非常方便。

只有I/O接口等外设尽可能少,用户才会愿意佩戴。

  寻求细分领域突破目前,运动领域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良好。

运动时佩戴在身上的智能设备不仅可以测量卡路里消耗、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还能及时反馈血压、体温、心跳等数据,帮助用户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其应用领域还可细分为综合、健康、母婴、娱乐、宠物、养老、医疗、生活、视听等方面。

据IDTechEx报告显示,每年动物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将达到26亿美元。

主要产品包括GPS定位器、训练和健康监测设备等,涵盖常见动物和濒危物种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企业在开发可穿戴设备时,应紧密结合我国自身国情,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国内游戏、视听娱乐、社交、全民移动医疗、运动健康等需求的产品维修等行业,切忌盲目性。

跟随潮流。

打造完整产业链,一是完善产品和后端服务。

作为一种新兴设备,可穿戴设备在产品支持和后端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企业在开发特定产品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后台应用服务。

如果设备出现问题,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

用户数据收集并上传后,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

此外,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也不容忽视。

二是加强行业间合作。

博通中国区总裁李廷伟表示:“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功耗、设备与互联网通信、物联网等技术问题,需要整个产业链紧密配合。

”目前,国外互联网巨头已取得领先优势。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知识产权和专利、云服务、软件应用和大数据支撑以及上下游产业整合能力,国内不少企业仍处于规划阶段。

此时,行业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如果像百度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华为、中兴这样的优秀硬件公司能够并肩作战,将大大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综上所述,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应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尚未建立。

现阶段,可穿戴设备必须愿意在智能手机主导领域扮演配角,并积极探索可以独立履行功能的领域。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逐渐完善、专属应用日益丰富、市场价格趋于合理,它们必将肩负起抢占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入口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