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并不陌生。
从Google Glass首次亮相到各家公司进入研发,到目前为止,此类产品已经有很多,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带、智能腰带、智能手表等。
头盔、智能按钮等,这些众多的可穿戴设备功能也非常丰富,涵盖了社交、娱乐、导航、健身等多个方面,其中健康管理的需求无疑是最突出和革命性的。
此类产品层出不穷,如智能手环、心率监测器、可穿戴健身追踪器、可分析身体成分的体重秤等。
广阔的市场前景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艾媒咨询预计,预计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74.2亿元。
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
3亿。
据其对市场的观察,2018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超过90%的中国手机网民愿意尝试相关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功能已经成为用户购买和使用的首要考虑因素。
需要考虑的方面。
到2020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00000000. 巨大的数据潜力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可穿戴设备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一方面,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可以让用户自行采集身体指标数据,让用户实时掌握个人健康状况,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从而达到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
另一方面,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对人体健康指标的长期动态监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为一些疾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慢性疾病。
简而言之,基于其巨大的数据潜力,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扮演着健康数据收集器的角色。
收集用户日常健康指标,培养用户良好的使用习惯,了解疾病发展情况,降低医患双方的治疗成本。
发展蓝海下的困境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截至目前,它还没有给我们带来上述所有好处。
因为目前的可穿戴医疗设备仍然是一种表面的健康管理模式,还没有渗透到医疗领域的深处。
目前,国家相关机构尚未对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医疗监测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监管,导致这些可穿戴设备监测的数据缺乏标准化,安全无保障。
没有相应的监管限制,医院缺乏对数据的认可,数据就毫无价值。
因此,目前的难点是如何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
这是个大问题。
一方面,医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精准的领域。
医院医疗设备具有可穿戴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
另一方面,就医疗数据检测而言,两者也存在差异。
由于竞争,医院如何让可穿戴设备分得一杯羹?因此,医疗数据的互操作和互认迫切需要国家相关机构的明确指示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