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全球可穿戴健康医疗设备深度报告分析

时间:2024-05-22 15:48:32 科技赋能

本报告介绍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可穿戴健康医疗市场和产品以及盈利模式。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健康和医疗设备潜力最大。

Google Glass和iWatch向公众传达了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趋势的理念。

在众多可穿戴设备中,功能涵盖改善人们的社交生活、娱乐、健身等。

、导航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无疑是需求最确定、功能最具革命性的。

健康管理就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节省医疗费用、维护健康的目的。

如果说谷歌眼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可选消费,那么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疾病的威胁。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更加关注,可穿戴医疗设备变得越来越普遍。

有了需求基础,健康医疗器械将成为必需消费品。

我国总体医疗卫生支出水平较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支出比重稳步上升。

根据ABI调查数据,2018年医疗电子领域使用无线可穿戴健康传感器约3000万个,这一数字同比增长37%。

ABI预测,2020年远程患者监护和在线专业医疗护理应用将占整体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

根据BCC Research预测,移动医疗市场将从2017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1亿美元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18.6%。

(一)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增加。

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约为15~45岁青壮年的3~7倍。

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医疗保健增长的基础。

随着空巢化趋势和独居老人增多,对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护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年)》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日益呈现老龄化、空巢化趋势。

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

由于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婴儿潮,这一阶段每年将增加1万人。

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老龄化率将达到30%。

国家老龄办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中空巢家庭(含独居)比例已达49.7%,空巢家庭(含独居)比例大中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56.1%。

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增加对可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的重要因素。

  (2)慢性病年轻化、病程更长、服务需求更大。

卫生部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慢性病数量快速增加,确诊患者达2.6亿人,影响人民健康。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时期,其特点是“患者多、医疗费用高、病程长、服务需求高”。

图4:男性健康主要问题构成 《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调查发现,35岁至65岁人群正在成为慢性病大军。

其中,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年轻化。

疾病发生前通常会出现“生理异常”。

通过亚健康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早发现慢性疾病,有利于治疗。

图5:女性主要健康问题构成 可穿戴医疗可以让患者(用户)管理自己的疾病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因此,任何慢性疾病都完全有可能拥有数百万活跃且专注的用户。

大量用户的临床数据具有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3)健康管理需要避免住院可穿戴智能医疗可以协助患者进行科学设计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检查指标纠正功能性病理状况,中断病理变化过程。

适当的慢性病管理可以避免急诊室就诊和住院治疗,并减少就诊次数。

节省开支和劳动力成本。

关于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全球临床研究表明,出院后远程监控可以减少患者总医疗费用42%,延长就诊间隔时间71%,减少住院时间35%。

患者期望移动医疗设备能够帮助他们全面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获取用药信息。

经济智库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付费意愿最高的移动医疗项目是收集疾病数据并发送给医生,以便更好地与医生沟通。

  (4)移动医疗受到各类风险投资和PE的青睐。

美国PE基金的投资项目中,医疗相关投资占比37.4%,超过互联网相关投资10个百分点。

医疗相关投资子行业中,医疗设备投资占比过半。

风险投资凸显了可穿戴医疗的前景。

在国内,移动医疗也进入了风险投资公司的视野,成为各机构投资的热门选择。

在可穿戴医学这一革命性产品年,一位法国医生将一本薄薄的笔记本卷成圆筒,用来听病人的心跳。

这一举动催生了听诊器,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9年,医生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世界另一端患者的心电图。

这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前心脏病专家埃里克·托波尔在其新书《医学中的创造性破坏》中将移动医疗列为医疗领域最具潜在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1)实现长期动态监测,提供全面的临床诊断数据。

在心脏病早期监测中,仅凭单一心电图很难获取有效的诊断证据,但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

如果等到症状缓解、患者自我感觉不再明显才进行心电图检查,您可能看不到任何病变。

一般来说,患者感到疼痛最严重,症状也最明显。

动态心电图(DCG)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数据,可以发现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

常规心电图(ECG)。

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客观依据。

图11:传统动态监测设备(2)有助于查找病因,实现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早期中断病理过程。

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很容易治疗和控制。

如果早期没有发现,后期病情恶化、难以控制的风险就更大,而且需要更大的成本(更高的医疗费用和身体伤害)。

移动医疗基于更丰富、更全面的监测数据和后台云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早期发现疾病原因,及时治疗或提醒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这可以帮助患者早期发现疾病的原因,及时治疗或提醒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变疾病治疗为疾病预防。

例如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前,会伴有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

如果及时发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减肥、戒烟),就可以实现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控制。

预防突发疾病。

心脏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认为,心肌梗塞患者十分之九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

如果控制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六分之五的心肌梗塞患者是可以预防的。

由于心源性猝死发生突然,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预防胜于治疗。

(三)提高诊疗水平,持续跟踪患者病情。

借助智能网络技术,医生可以改进诊断并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益普索医疗与罗德公关亚洲健康与健康第四季度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名医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68%的医生认为在线医疗会更方便信息。

,有利于改善整体医患关系; 62%的医生根据通过在线资源(浏览器和在线免费服务)获得的新信息改变了最初的诊断; 40%的医生认为通过在线沟通紧急咨询可以即时解答患者的问题。

经济学人智库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医生认为未来需要远程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服务。

他们最希望未来有远程疾病监测服务,因此医生需要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的支持。

许多疾病在完全康复之前就会复发,并且从一家医院到另一家医院再入院的情况很常见。

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可以持续跟踪患者的随访状态。

医生可以动态评估药物疗效,及时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度,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医生可以评估药物的功效。

例如,在上述24小时心电图诊断中,DCG可以评估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对于暂时无法治愈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和监测血糖;有些疾病复发的概率很高,比如心脏病。

由于心脏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心脏病患者需要及时复查,避免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美国可穿戴医疗盈利模式  (1)CardioNet开启新的可穿戴医疗盈利模式CardioNet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其主要产品是MCOT(移动心脏门诊遥测),可以记录患者30天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后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发送报告给病人。

CardioNet系统包括心脏检测器、与之相连的无线数据传输终端、后台分析系统和心脏监测系统。

一旦检测仪检测到患者的心率异常(而患者本人往往意识不到),就会通过无线终端通过CDMA网络发送到监测中心,由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记录和分析,当生命发生时-检测到威胁情况监控中心将向医生发送警报。

CardioNet的检测效果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

在3月《JournalofCardiovascularElectrophysiology》发表的论文中,通过对17个医疗中心的患者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得出CardioNet的检测效果优于Loopevent监测器(一种常见心律失常检测方法检出率的三倍)用于医学)。

在实际应用中,其优势体现在:1)检测率高。

CardioNet 系统检测到的心律失常在 53% 的患者中被发现,而其他方法未检测到。

2)紧急提醒有效。

20-30%的患者会触发紧急提醒系统。

3)辅助医疗诊断效果好。

医生根据CardioNet诊断系统的结论改变了67%患者的治疗策略。

盈利模式创新。

2019 年 6 月 10 日,CardioNet 宣布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与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协议。

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将采购大量产品为其超过10,000名医疗保险客户提供服务。

受此消息影响,CardioNet 股价在一个月内上涨逾 %。

CardioNet的客户主要是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

个人顾客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很少购买。

(2)美国移动医疗盈利模式  付费APP:Eprocrates、WellDoc Epocrates,几乎每个医生都使用的应用程序,向医生收取费用。

提供数千种处方药和数百种非处方药的信息,以及医疗计算器等其他功能。

Plus 版本起价为每年 99 美元。

Epocrates 的年度精装豪华版提供循证信息处理、治疗指南、实验室准备和解释、医学词典以及 ICD-9 和 CPT 代码。

通常,您首先搜索皮肤状况、黑色素瘤,然后您可以查看图片并获取有关原因和相关状况的信息,然后您可以深入了解有关这些状况的更多信息。

它还提供了关于根据病史寻找哪些信息、进行哪些测试以及针对每种体型选择哪些治疗方法的指导。

WellDoc 的糖尿病管理。

该应用程序可以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虚拟指导。

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血糖和其他读数都被输入到移动设备中。

根据患者的数据,行为算法为患者提供实时自动指导,包括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建议的提醒。

医生还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状态。

传统医院渠道传统微创植入式传感器公司Cardio-MEMS专注于改善慢性心血管疾病。

其成功产品是毫米级微型传感器。

该传感器尺寸仅为纳米到微米,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永久植入体内,可以有效稳定地在体内进行各种测量。

最近,ardio-MEMS正在开发一种无线设备,可以植入人体来控制心力衰竭、动脉瘤和高血压等严重的慢性心血管疾病。

  中国可穿戴医疗发展(一)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前景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全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年增长17.7%。

预计到年底,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达到3000万元。

根据GSM对移动医疗行业的衡量标准,医疗设备制造商和内容及应用提供商约占39.83%。

预计到今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式医疗设备市场销售额将接近50亿元。

图19:17 可穿戴和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

在具体的移动医疗细分行业中,慢病管理将占比65%。

  (2)目前我国可穿戴医疗的三种发展模式:目前全国范围内24小时运行的远程心电监护中心有企业自营、所属医疗机构设立、医疗机构联合设立等。

机构和制造商。

共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当地都有一定的规模。

没有统一的标准,专家系统资源无法共享。

大多处于保本、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

这三种远程监护模式:1)企业建立自己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监测中心,申请独立合法医疗机构出具心电分析报告。

他们是:北京中卫莱康公司;秦皇岛康泰公司。

2)医疗机构独立建立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与各远程心电监护仪器厂家合作。

他们是:上海康辉远程心电监护中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远程心电监护中心; 3)医疗机构与远程心电监护厂家共同组建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

分别是: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远程医疗监护研发中心(与上海吉良公司合作);山东齐鲁医院远程心电分析中心(与桉树公司合作) 重庆新标公司远程心电分析中心(与重庆大坪医院合作、武汉与亚欣心血管医院合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心电监测分析中心沉阳(与威灵公司合作)  (三)中国的远程监护企业及盈利模式  为什么不能复制中国的CardioNet商业模式?因此,CardioNet与健康保险合作的模式可以锁定用户并快速获得市场认可;国内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而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比例本身就很低。

保险和医院主导的医疗体系限制了可穿戴医疗与健康保险公司的合作空间。

但国内民众有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习惯。

1、四维医疗技术:四维医疗技术与社区医院、诊所共生,提供24小时远程心电诊断服务。

它利用嵌入移动通信模块的心电图设备来收集社区诊所患者的心电图数据。

心脏病专家在收到数据 10 分钟后审核并发回诊断报告。

为学校医院和社区诊所提供24小时远程心电图诊断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专家不间断地值班,发回诊断报告。

报告的主要发现会通过短信自动发送到主治全科医生的手机上。

四维医疗科技目前为上海数十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覆盖上海约四分之一的居民。

由于社区中的全科医生往往缺乏辨别心血管疾病细微差别的专业知识,有时这些细微差别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生死之别。

由于社区病例数量较少,建立专职心脏病专家的费用昂贵且难以维持。

4D医疗技术的远程诊断模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到社区诊所就诊提供了顶尖医学院的医生诊断,提供了资质和信誉保障。

另一方面,其成本仅为聘请专职心脏病专家的30%。

2.新元素医疗:健康之家+会员服务。

拥有3G手机和便携式血糖血压计,就可以随时随地测量血糖和血压。

测量结果还将上传至三级医院的网络健康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系统。

记录,一旦健康指标出现问题,网络健康中心会提醒您尽快就医…… 3、建立健康舱。

健康小屋的作用是依托大量社康中心,布下线下检测网点,辐射人群。

建设健康舱需要获得卫生部的许可,才能向新元素开放社区卫生中心。

分布在各个社区中心的健康小屋配备了各种无线监控设备。

仪器数据实时同步至配套手机。

五分钟后,最终测量结果上传至在线健康中心,并更新用户的电子健康记录。

4.分诊和预警。

电子健康记录是电子病历。

一旦档案中出现任何异常指标,就会发出预警,后台医生会提供专业指导。

网络健康中心根据医生的意见建立算法,筛选出需要优先治疗的患者,以达到分诊的目的。

5、检后管理及平台推广。

医院将每一位体检用户融入在线健康平台,提出“一日体检,一日保健”的理念。

检后管理成为医院的差异化服务,对患者更具吸引力。

同时,医院可以提高效率,健康舱也给医院带来了流量。

该网络健康中心为广大患者提供无线实时心电监护、动态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及糖尿病随访、前列腺癌随访、新膀胱癌随访、母婴监测等子系统。

健康、老年人、慢性病和术后人群。

并实现日常生活中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该系统已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等8家医院使用。

深圳以外的客户包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学院、贵州医院等多家国内医院。

据新闻材料显示,新元素医疗前8个月销售收入达到1.6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年度服务费会员收入。

新元素与医院的合作模式是帮助医院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然后按照会员数量向医院收费。

如果您不是合作医院用户,可以缴纳年费,成为网络健康中心会员,进行无限制检测。

2)检测设备的销售。

向个人销售便携式医疗设备带来医院平台建设的利润和收入。

3)政府补贴。

目前,政府对“健康舱”进行补贴。

6、中卫莱康:从医院开始,与保险、电信合作,坚持做服务商。

中卫莱康的心电图监测服务是利用可以测量心电图的手机或手表来实时记录和传输心电图。

系统可实现对用户心电数据的远程实时监测,具有随时随地、响应及时、监测准确的特点。

可为广发亚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心脏保健服务和病情监测。

预先警告。

腕式心电监护仪充分考虑大众的个性化需求,集心电、跑步计、疲劳等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标准心电管理、常规血压管理、常规血糖管理、运动锻炼、自助疲劳管理等功能。

水平。

计量、自助用药管理、自助膳食管理等多项健康服务。

坚持服务商定位,发展多元收入来源。

公司采用销售服务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定价,由用户付费。

1)从医院拓展。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60余家心血管医院采购了中卫莱康的全套解决方案。

该公司向医院出售终端和服务,医院可以将其出租给接受手术并已出院但仍需要观察的患者。

日租金需要多样化。

数据库存储每个用户的信息。

当医生拨打电话时,公司的呼叫中心也会给出回应。

2)与保险公司、运营商合作开发个人消费者。

2017年,中国电信在零售专柜推出了中卫莱康手机。

中卫莱康将心电监护服务打包销售给合作伙伴,然后合作伙伴以年费的形式出售给个人。

7、桉树企业:远程监护服务医院客户核心产品“心安宝”(基于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iHolter)集成心电数据监护处理和移动数据通信功能,实现超过48项远程监护服务先进医疗长达一小时的连续远程实时监测、异常前兆数据筛查/预警、恢复期随访监测等服务,满足医院、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防需求。

目前已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100多家医院用户,提供心脏远程为 150,000 名患者提供监测服务。

客户定位为医院用户,桉树企业预警系统与大型医院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