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VR一直备受关注,可能是因为它才刚刚起步。
除了HTC Vive之外,目前国内市场上PC VR产品并不多,但简单便携的手机VR盒子却有很多。
不久前,我们还分别在暴风镜4和Pico 1 VR上进行了相关体验工作。
今天我们就对这两者进行横向比较,看看哪一个更好。
包装对比:这两款产品在包装方面的对比其实意义不大。
相对而言,由于Pico 1本身的价格较高,所以整体包装看起来比较有档次,更加精致紧凑,而暴风魔镜IV的包装则比较简单,看上去比较普通。
宝峰魔镜左侧Pico 1和右侧Pico 1外形尺寸分别为:mm(长)×mm(宽)×mm(高),重量为g;暴风魔镜4(这是iOS版本的数据,安卓版本也需要更大)整体尺寸为:mm,宽mm,高mm,重量为g。
相对而言,Pico 1 更??小、更精致。
手机插槽方面,Pico 1为抽屉式,要求手机厚度不超过9.5mm,相对有限;而iPhone版的暴风门魔镜4则可以不带壳插入。
至于Android版本,它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是4.7到5.5英寸的手机,都可以放进去。
镜头对比:左边是Pico 1,右边是暴风魔镜4。
Pico 1采用COP专业光学镜片材质,整体可视角度96度,边缘畸变率26%,色差0.39mm;暴风魔镜4官方数据显示屏采用日本进口光学材料的非球面镜片,最大可视角度为96度。
其他官网没有提供详细信息,但从我们个人的体验来看,两款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
此外,Pico 1 的右侧镜头旁边还配备了距离传感器。
作用是,如果我们在使用时摘下耳机,手机上的内容会自动暂停并保存播放进度。
眼线对比:在眼线方面,虽然看起来大致相同,但暴风魔镜4的眼线是硅胶材质,而Pico 1则采用可拆卸的泡沫材质,所以Pico 1没有相同的眼线作为宝峰魔镜。
Mirror 4 很闷,佩戴起来更舒服。
至于漏光程度,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头带对比:左边是暴风魔镜,右边是Pico 1。
头带方面,宝峰魔镜采用了这种悬浮结构设计。
可以通过转动背面的调节旋钮来调节头带的大小,而 Pico 1 采用的是常见的三头带设计,整体大小通过魔术贴来调节。
两者相比,虽然前者看起来更加精致,但佩戴起来还是比较不舒服。
其他方面对比:两款产品都带有旋钮,但功能不同。
Pico 1的旋钮用于调节镜头与手机屏幕的距离(近视调节),而暴风魔镜4则用于调节瞳孔。
距离(支持不同脸型的用户),两种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即便如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Pico 1无法调节瞳距,暴风门魔镜4也无法调节观看距离,但这两者都不会对日常使用造成太大影响。
交互硬件对比:交互方面,两款产品都需要使用蓝牙和手机进行连接,但Pcio1仅支持Android系统,而暴风镜4在购买时有Android和iOS两个版本可供选择。
Pico 1通过耳机右侧的触摸板控制手机,暴风镜4则通过手柄控制手机。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更喜欢暴风镜4的手柄类型。
关于交互方式,我总觉得抬手后与控制器交互不太人性化。
将控制器握在手中更加人性化。
VR界面对比:暴风魔镜4 VR界面 Pico 1交互界面 其实我们本来是想对比资源的,但是想来想去还是取消了,因为作为国产VR产品,资源真的只有一半。
是关于游戏的还是音视频的(暴风影音会有更多的2D/3D资源,但是对于VR来说,全景才是王道),所以这里我只讲VR的软件交互界面。
相比之下,这两款产品都是分类比较。
具体来说,在Android系统下,我们还放入了Moto x2。
使用这两种产品时,屏幕会自动漂移。
然而,Pico 1 更??加用户友好。
至少可以在返回主界面后自动校准。
,而风暴镜需要手动调整。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两款产品在全景视频播放界面时,控制器无法调节进度。
VR界面下载的游戏大多不需要控制器或触摸板进行交互,因此我们感觉它们在交互方面比较平均。
佩戴体验及总结:正如刚才提到的,对比两款产品,我们感觉Pico 1无论是整体重量还是佩戴舒适度上都更加优秀和人性化。
至于交互方面,我们还是推荐使用手柄。
这不仅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耳机上没有电池等东西也会减轻产品的整体重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让价格更加实惠。
至于暴风镜4,虽然便宜,但我们不推荐。
即使您使用的是iOS产品,无法使用Pico 1,或者您认为价格太高而不想购买,我们也建议您购买Magic Mirror D或Google Cardboard II,至少它们不是穿着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