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行走的力量”刷卡模式在微信朋友圈火爆。
好友之间互相刷屏每日运动步数排行榜,增加存在感。
如果你无事可做,就采取一些步骤。
步行会让你更健康。
这不是一个看似再次火爆的APP,而是微信新推出的“微信运动”公众号功能。
据称,这款公众号已连接数十种智能硬件,提供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互联智能设备的接入。
仅手链就有十几种类型。
而且,乐力动力、咕咚等一些体育类APP也可以接入微信,分享排名数据。
一些富裕的智能手机,例如iPhone5s/6/plus,拥有自己的运动处理器,可以轻松访问排名。
微信这个永远吃不饱的胖子,到处炫耀自己的神通广大。
这么大的一个智能硬件他怎么能放过呢?而运动关乎健康,健康涉及医疗,那么医疗健康+智能硬件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医疗可穿戴设备规模庞大,市场混乱。
今年可以说是智能硬件的爆发年。
似乎智能穿戴设备一夜之间就出现在街头巷尾。
都是可以戴在头上的。
身上戴一只还不够潮流,尤其是Apple Watch推出后,各种对比就出现了。
据CWCISA(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22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1亿元。
市场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认为,医疗保健是可穿戴设备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
医疗健康管理产品已成为市场主流,手环、手表等各类可穿戴设备纷纷出现。
因为运动和健康以及医疗监测设备都与健康相关,而人体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
同样,2018年医疗领域也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移动医疗快速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全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30.1亿元,同比增长52%。
预计2019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进入快速发展期。
有数据预测,2018年我国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23.7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和智能穿戴都拥有可观的市场规模,相互需求。
两者的结合或许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新的组合带来新的需求。
不仅大量创业者涌入医疗可穿戴领域,传统药企、科技巨头也纷纷进入。
人和、九安医疗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产品,百度推出了Dulife智能健康设备平台,华为则推出了TalkBand系列手环。
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统计,医用可穿戴设备引领了2018年互联网医疗投资趋势,国内获得融资的企业有28家,公布的融资金额为1.9亿美元。
目前国内已经有可以监测身体状况的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企业玩家也有。
从产品设计来看,市场上的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硬件设计雷同,软件开发缺乏创意。
从产品功能来看,可穿戴设备目前具备健康监测、医疗、运动、娱乐、办公、学习、定位等多种功能。
与国外15个监测品类相比,国内品类有13个品类,以运动为主导,占据32.9%的市场份额,其次是睡眠和体温监测,产品分布不均匀、数量过多。
,太少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医疗可穿戴产品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尚未被大众所认知和使用。
智能穿戴产品尚未深入服务医疗。
如果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主要用途是健康,那么大致可以分为运动健康类和患者监护类。
运动健康类主要功能是监测运动量、消耗卡路里、心率、睡眠等。
主要包括手环、手表、智能鞋、贴片等小型可穿戴设备。
例如:小米手环、乐心手环、咕咚手环、华为TalkBand系列手环、Apple Watch、华为手表等。
患者监护类主要功能是帮助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脑电图等。
主要包括iHealth血压监测仪、Beta多参数生理监测仪等产品。
作为用户,我为什么要选择可穿戴设备?因为我需要通过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
最好有一个可以准确监测身体数据并帮助我提供身体健康的设备。
因为我身体不好并且患有慢性病,所以我需要一些方便易用的东西。
该设备帮助我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无需一直往返于医院。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医疗可穿戴设备,都声称能够利用大数据来监测身体状况,保护健康。
作为一个新手用户,看到它真是眼花缭乱。
事实上,在经历了大流行之后,医疗可穿戴设备略显尴尬。
尽管他们知道市场巨大,但始终无法抓住用户。
要么没能抓住用户的痛点,要么没能解决用户的痛点。
德国消费者研究公司(GFK)今年10月发布的可穿戴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设备用户在购买后6个月内“丢弃”了该产品。
美国《连线》杂志也撰文指出:超过一半的美国健身追踪设备客户不再使用可穿戴健身设备,三分之一的客户在使用完这些设备后将其扔进抽屉或送给朋友六个月。
。
当然,可穿戴设备刚刚兴起的中国也不例外,持续使用率甚至会更低。
用户为什么不会长期使用医疗可穿戴设备1、从产品角度:(1)首先,在硬件产品设计方面,外观不好看,佩戴不舒服并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购买欲望和持续使用的欲望。
与此同时,这些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电池寿命。
作为可以随时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像手机一样定期充电会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
(2)其次,在智能数据方面,很多专注于健康数据监测的产品都会存在数据不准确甚至数据造假的情况。
(3)然后,大多数智能设备只提供数据而不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某品牌的手环只为用户记录了大量运动、睡眠状态的数据,甚至有些数据无法清晰区分,并且没有提供数据分析来帮助用户寻找解决方案。
不知道这样的戒指戴在手上有什么用?最好买一个还可以当大师用的手链。
2。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1)首先,用户习惯还没有养成。
对于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虽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开始注重健康养生,但对于如何改善自身健康、保证健康质量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尚未发展起来。
该地区的消费习惯。
(2)其次,产品是社会化驱动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微信推出的“微信运动”,通过“行走的力量”等排名粘住用户,用户通过朋友圈分享带动长期使用。
如果没有这种社交驱动力,用户就很难长期使用该产品。
同样,用户周围是否有人使用类似的医疗可穿戴产品,也是长期使用的参考。
(3)用户的目标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对于医疗可穿戴设备来说,一些用户可能不仅需要记录健康数据,还可能需要能够提供医疗解决方案。
有些用户可能不仅需要监测睡眠数据,还需要监测血压、血糖等数据,或者还需要一些娱乐功能,当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用户就会放弃产品。
医疗可穿戴设备是平台化的,形式大于内容。
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医疗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据的收集,通过一些医疗可穿戴设备来完成;第二阶段是数据分析和整合,比如苹果刚刚推出的Healthkit移动医疗应用平台,帮助用户整合数据;第三阶段是医疗服务,医生利用这些设备获得的数据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
因此,不少拥有健康监测数据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厂商以硬件为切入点,尝试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或者寻找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来完善自己的服务,帮助用户提供医疗解决方案。
(1)硬件+云+软件。
医疗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开发自己的硬件设备,可用于监测健康数据,并提供云服务。
然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移动应用软件连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医疗解决方案。
九安医疗是国内老牌医疗企业,拥有手表、血压计、血糖仪等智能产品,以及自有的手机APP,形成了基于B??2B2C模式的完整商业模式。
其中,久安旗下ihealth产品获得小米1万美元投资,推出iHealth血压计,希望复制小米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模式。
(二)与第三方医疗平台合作,为其提供健康监测数据。
对于大多数小型硬件初创公司来说,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来像九安医疗那样建立自己的云服务和数据平台,所以他们不得不选择与一些第三方医疗平台合作,为他们提供健康数据,所以你可以获得一定的份额。
国内春雨医生作为医患沟通交易平台,去年开放了医疗服务平台,新增电子健康档案模块,整合了平台上4万多名医生的服务能力,为各类医疗服务提供硬件数据。
医疗可穿戴设备。
医疗服务。
目前已接入该平台的医体康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一诺手表等医疗可穿戴硬件厂商。
设备监测到的用户数据连接到春雨医生后,平台上的医生可以查看和分析数据。
,为患者提供健康解决方案。
然而,有了数据和平台,问题就能解决吗?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医疗可穿戴设备是平台化的,往往形式大于内容。
要知道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包括医院、医生、制药公司等参与者。
医疗技术受到环境、设备资源等限制,解决医疗问题需要整合各方关系和资源,当然还有政府的政策限制和规定。
虽然有春雨医生这样的综合平台,但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
用户的健康信息,包括身份信息,由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收集,然后交给第三方平台。
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巨大的信息安全问题。
平台能否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尤为重要。
对于医疗可穿戴企业来说,其盈利模式相对缺乏。
除了低价竞争、向用户收取设备费外,有的还可以从医院和第三方平台分得一小部分,赚的钱很少,还赔钱。
也有不少。
没有人购买设备,更不用说服务了。
医疗可穿戴设备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发展,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新鲜的体验,可以为消费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但医疗可穿戴设备也存在市场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采用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规范。
今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两份关于互联网伊丽莎白的指南草案。
FDA详细规定了低风险平台医疗保健品的判定标准,并对第三波医疗配件的风险评估提出了基本建议。
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标准。
如果能够尽快出台与美国类似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标准,将极大规范这个市场,促进移动医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同时,对于这些医疗可穿戴企业及相关移动医疗平台来说,不仅要专注于产品,还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只有服务真正落地,才能增加用户粘性,让用户长期使用。
的愿望并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