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市场!国内“无米下锅”国外风生水起

时间:2024-05-22 15:28:48 科技赋能

可穿戴市场!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可穿戴产品作为平板电脑的“接班人”,似乎并没有引起华强北山寨厂商的太多关注。

相反,由于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利润快速下滑,深圳电子山寨圈正在经历“无米之炊”的困扰。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进步,可穿戴设备的蓝海已经出现。

国外可穿戴市场正如火如荼,动作频频。

今年被视为“智能可穿戴技术元年”。

面对潜力无限的可穿戴市场,国内厂商陷入了迷茫和真空期。

强化用户体验、打造多元化、差异化产品成为值得关注的命题。

智能穿戴设备有着广阔的前景。

“可穿戴设备”是当下各大科技媒体的热门关键词。

2020年也被称为“智能穿戴技术普及元年”。

然而,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这不禁让人思考:可穿戴设备到底是海市蜃楼还是盛宴?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最新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超过1万台,同比销量增长两倍。

此外,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78.4%。

据Business Insider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至50亿美元,未来2至3年将增至1亿至1亿美元。

此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市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价值可达8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15亿美元以上,并将达到到2020年达到1亿美元。

如今,信息社会突飞猛进。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智能终端作为信息交互的客户端载体,是网络的主要入口。

未来,智能穿戴设备将继续在智能终端市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IT巨头整合自身资源、抢占用户、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最关键的身份。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它已经成为IT厂商眼中的新蓝海。

竞相开拓智能穿戴市场的企业包括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三星、索尼这样的终端厂商,甚至还有英特尔、高通这样的核心部件。

制造商。

Google Glass眼镜、三星Galaxy Gear手表、索尼SmartWatch2智能手表、MYO臂带、Jawbone UP2手环、Sensoria智能袜子、Nike智能鞋等产品在全球可穿戴市场上炙手可热。

尽管可穿戴设备尚未成熟,但可以想象,可穿戴设备技术将成为主流,并将触手可及。

虽然目前它在国内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未来,智能眼镜、运动手表、手表、鞋袜,甚至更多的创新设备将慢慢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未来趋势和新兴产业。

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面临“无米可煮”的问题。

深圳华强北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

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而且“脚踏实地”。

可以说,它在可穿戴设备这一新兴领域早已经发力。

最初,十几个创客团队打响了可穿戴革命的第一枪,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公司加入创新团队。

如今,可能有数千家公司涉足可穿戴产品。

创客团队、小微企业、上市公司梯队初步形成。

其中,小微企业数量约占80%,一些国际一线巨头和上市公司也盯上了这块“肥肉”市场。

然而,国内可穿戴设备热潮还没开始,市场就给厂商泼了一盆冷水。

随着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利润下滑,作为平板电脑接班人的可穿戴产品理应引起华强北山寨厂商的关注。

但事实是,华强北山寨厂商并未大规模切入可穿戴设备市场,使得深圳电子山寨产业面临“无米可煮”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华强北电子市场内销售可穿戴产品的商户仅有少数,且基本都是采用联发科平台的手表式智能产品。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像苹果这样作为行业标杆的巨头厂商不发布产品,作为追随者的山寨厂商就无法模仿。

另外,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的IT解决方案,市场自然无法打开。

目前市场上的许多可穿戴产品都具备智能手机已有的功能,但性价比并不高。

而且,可穿戴设备产品同质化问题尤为突出。

此外,可穿戴设备的噱头大于实用性。

消费者购买手环、眼镜、计步器等智能穿戴产品后,很快就上架,缺乏用户粘性。

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处境非常尴尬。

中国厂商自主研发的可穿戴设备目前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主要涉及健康、游戏等功能领域。

然而,中国制造商在开发技术更复杂的产品方面仍然受到限制。

此外,在中游互动环节,国内企业也相对较弱;下游终端设备是国外明星企业的主战场,而国内市场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生存三大法宝 在国外,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在国内,可穿戴产品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

国内厂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公司,包括不少初创公司,也有百度、盛大等明星公司。

当然,华为、中兴等传统IT厂商也在大动作,山寨厂商也在坐以待毙。

各类智能穿戴产品竞相推出,一时间“花儿越开越迷人”:百度推出了智能眼镜BaiduEye、BoomBa.n.d手环、MUMU血压计等可穿戴产品;针对儿童进行细分,市场上的儿童手环正在回应这一点;盛大国科电子推出GEAK智能手表、GEAK魔环;深圳盈趣科技正在推广inwatch手表;中兴、华为、酷派等行业巨头也纷纷推出手表等智能手表。

可穿戴产品。

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想象空间和市场份额可能是无限的,但最终谁将成为王者还不清楚。

尽管国内厂商纷纷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但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目前上市的产品还不多,厂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可穿戴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我国传统IT厂商、互联网厂商和山寨厂商面临的一大考验。

首先,推动可穿戴设备潮流的核心是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产生依赖感。

这就需要厂商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处理可穿戴设备获得的数据,即对用户的身体状况、运动量、饮食和睡眠等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

其次,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方面,但功能单一很难打动大量消费者。

外观和功能也趋于同质化,缺乏个性。

因此,产品多元化、差异化是厂商努力的方向。

方向。

最后,用户隐私保护、硬件开发瓶颈、杀手级应用软件开发等问题也是厂商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