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加CES展会的企业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一半来自深圳。
虽然这些厂商3M*3M大小的展位无法与三星、华为竞争,但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产品基本涵盖了当前市场上所有的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从手表、手环,到无人机和机器人。
在全国其他地区刚刚兴起的智能硬件,正在成为深圳的一张新名片。
确实,世界上可能没有第二个地方像深圳一样。
无论是最上游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中游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是最下游的整机主机厂,年轻而热情的创业者都可以轻松找到您所需要的一切环节。
然而,回顾深圳电子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如此完整的智能硬件产业链几乎与几年前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一脉相承。
近两年借助联发科和高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缺乏核心技术的“山寨”整机厂商已经能够大批量出货到亚洲、非洲、拉美、东南亚、东欧,并获得了站稳脚跟。
几年过去了,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形成了国内外几家巨头相互竞争的局面。
不少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发家致富的中小厂商纷纷转战可穿戴市场。
据悉,深圳可穿戴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涉及企业近千家,其中小微企业约占80%。
然而,可穿戴市场的快速扩张对于依靠低价和微创新获得一席之地的中小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资本正在涌入深圳。
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和大中型硬件系统厂商都在完成自己在可穿戴、智能硬件、智能家居乃至物联网领域的宏伟布局。
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布局就像一场席卷的飓风,呼啸而来,卷走所有乌云。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小米投资深圳加一科技、京东投资灵耀东方科技、英特尔去年初投资1亿美元设立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等。
此外,魅族和海尔都渴望尝试智能家居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小米和魅族,中小厂商进行战略纵深抵抗的阵地、时间和空间也比以前大大减少。
纵观可穿戴产业链,在MEMS传感器的研发方面,深圳目前没有一条工艺线或实验线来支持MEMS器件的研发;在芯片领域,也普遍受到低功耗MCU和嵌入式CPU技术的限制;与此同时,连有线充电、柔性电池、快充等PMU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面对消费者苛刻且多样化的娱乐需求,现有的PMU技术距离消费者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其实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改变。
对于曾经每月出货量为 k 的中型手机代工厂来说,如今最畅销的可穿戴设备也只有 50k/月,而大多数代工厂的销量往往低于 5k/月。
这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的下降,还有心态的转变。
据传,Pebble创始人来到深圳寻找手表代工时,一开始并没有人愿意签约。
主要原因是当时公布的出货量只有10万台,利润太高。
规模小,风险太大。
此外,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类别也多种多样。
在一些可穿戴论坛或展会上,列出的产品线包括手表、眼镜、手环、服装、耳机、鞋子、戒指、项链、项圈、头盔等。
然而,根据GFK集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知名品牌市场研究公司称,在中国、德国、韩国、英国、美国,目前还没有可穿戴产品的“杀手级”应用。
目前可穿戴市场仍处于“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阶段”。
功能上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用户需求发现方向不明确,导致在定义产品时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功能。
。
IT巨头仅处于布局和试水阶段。
对于可穿戴市场的真正崛起,笔者预测需要苹果、三星推出“杀手级”产品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传统PC行业持续下滑、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不少企业逐渐意识到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并开始调整发展方向。
很多传统硬件厂商并不想止步于“赚快钱”。
他们都开始寻找转型之道。
OFweek中国可穿戴设备高峰论坛将于2020年4月28日在深圳举办,可穿戴设备行业人士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可穿戴行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