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从暴风科技更名为暴风集团(31.SZ)后,中国互联网明星冯鑫执掌的公司正试图打造一个“生态系统”。
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野心。
上市一年多来,这家原创视频网站迅速将触角伸向每一个热门概念:VR、影视、体育、节目……没人知道暴风集团在这些领域花了多少钱。
,以及到底发生了什么。
投资者只是在追逐这家公司的每一个故事以及相应阶段的股价,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我们仔细研究了暴风集团的“生态图”,看看暴风集团的各个部分做了怎样的布局。
魔镜影视及产业基金在暴风集团上市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视频网站,收入状况较为单一。
2017年,超过88%的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
但自从上市以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可以明显感觉到,暴风集团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单一的广告收入。
界面新闻梳理暴风集团上市以来的公告,都离不开魔镜、影视剧、产业基金三个关键词。
粗略估算,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公告中涉及暴风镜业的股权变动共发生了3次,分别是2018年5月14日增资、2018年8月18日股权转让、2018年8月18日资产转让。
2019年1月19日,注射。
宝峰魔镜大事记: 2019年1月,宝峰魔镜成立; 2018年4月14日,暴风魔镜增资扩股,但暴风科技放弃了对暴风魔镜增资扩股的优先购买权。
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对宝峰魔镜的持股比例将由增资前的38.46%变更为31.15%。
本次增资引入华谊兄弟、天银控股、光启科技等公司,暴风科技股权被稀释; 2018年8月18日,暴风科技转让暴风魔镜股权,暴风科技将持有11%股权。
转让给暴风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和黄小杰。
股权转让后,公司持有宝峰魔镜19.84%的股权; 2019年1月19日,暴风魔镜入股中芯明仪,暴风科技持股18.%。
除了魔镜之外,另一个与暴风集团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就是影视剧。
2017年3月,暴风科技(当时未更名为暴风集团)公布了多页收购计划,其中包括以31亿元收购稻草熊、甘普科技、立动科技等3家公司。
这一计划在三个月后被中国证监会否决。
拒绝并购的原因是目标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最后一个大关键词是产业基金。
今年下半年以来,暴风集团持续对外投资。
界面新闻统计显示,不到一年的时间,其已参与设立5支产业基金,涵盖VR、泛娱??乐、体育等热门领域。
暴风参与的产业基金名单 2018年12月4日,公司拟与中信资本(深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6.84亿元认购上海君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公司)。
、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本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10,000元; 2019年1月13日,公司拟与深圳市前海梧桐并购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拟设立的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市前海风暴梧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并购基金,注册资本1万元,其中暴风投资出资1万元,持有49%股权; 2018年3月18日,其全资子公司暴丰投资认购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航丰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份额,其中暴丰投资认购人民币90万元; 2019年3月19日,其全资子公司暴丰投资向上海金鑫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认购产业基金并向上海金鑫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增资人民币万元; 2019年3月19日,公司子公司暴风起源拟出资2万元共同设立暴风富国(天津)互联网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其中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1万元; 2020年6月4日,公司与暴风新汇、天津坤体、暴风新体拟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暴风体育(北京)有限公司,其中公司出资1万元,占股19.9%??股权。
暴风集团三大板块表面上看似欣欣向荣,但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并不十分乐观。
硬件损失与资产膨胀 在暴风集团的体系中,硬件部分可以说是其难以言喻的痛苦。
其硬件生产主要集中在暴风魔镜和暴风指挥官两家公司。
其中,《风暴镜》的坎坷命运,之前已经提到过。
先后被上市公司募集并出售。
归根结底,还是盈利质量受到拖累。
从成立到剥离,短短一年时间,暴风魔景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功让上市公司落地了最纯粹的VR理念。
但说到VR带来的真正收入,却是不及雷声大雨点小。
2017年,暴风集团硬件收入为3000元,主要来自暴风魔镜。
2016年剥离魔镜后,魔镜销量已无从得知,只知道2018年风暴指挥官合计营收1.24亿。
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无论是风暴镜还是风暴指挥官,损失都是真实存在的。
数据显示,暴风魔镜年营收1.24亿元,净利润却高达万元。
净利润率为-18%,低于乐视网“烧钱王”智信电子的-8%净利润率。
魔镜走了,指挥官来了。
这场风暴与硬件损失的命运密不可分。
不过,处置暴风魔镜给暴风集团带来的投资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年报显示,失去控制权后,暴风魔晶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获得利润1万元。
此次剥离为上市公司带来的总收入达1.03亿元。
大股东因亏损分拆魔镜无可厚非,但通过分拆亏损公司赚取1.03亿利润却是A股上市公司特有的行为。
影视方面,31亿元收购稻草熊等3家公司失败。
对于此次收购,界面新闻此前也做过分析。
文章将稻草熊的收购溢价与其他影视行业进行对比,确实偏高。
因此,证监会拒绝此项收购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暴风集团为何花重金收购影视剧公司,与公司近年来的成本上升有很大关系。
暴风集团每年花费1万元左右购买视频内容版权。
这三年的数字分别是71000元、88000元和82000元。
要知道,每年这笔费用占成本的30%。
尽管2018年因总司令合并而导致这一比例被稀释,但仍高达20.2%。
值得注意的是,暴风集团还按直线法摊销视频内容的版权费。
三年期版权按每年 33% 摊销。
优酷采用加速摊销。
对于同样的三年版权,第一年的摊销将为66%。
抛开年度流量下降的问题,采用直线法折旧的会计估计对版权摊销前年份的利润有重大影响。
据界面新闻粗略估算,假设加速摊销,每年的成本在1万元左右,从而减少利润1万元左右,以此类推。
此外,暴风集团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确认也略高于同业。
每年1万元的开发支出中,有1万元已资本化,资本化比例达到27%。
一位会计师告诉界面新闻,研发支出过度资本化是资产膨胀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热钱不断涌入影视剧行业,版权等内容价格不断上涨。
以上种种原因,都是暴风想要收购内容生产商的主要原因。
但显然,暴风以高溢价收购稻草熊失败了。
内容方面,除了影视剧之外,暴风还拥有节目等内容生成公司。
界面新闻摘要如下: 2019年7月13日,投资深圳手势科技。
笔势科技开发了业界领先的互联网演艺平台软件产品,建立了多家线下主播工作室,现拥有数十支主播团队。
公司以现金1万元对目标公司增资扩股。
本次增资后,公司持有标的公司51%的股份。
2018年10月27日,公司向丰秀科技出资1万元,暴风控股出资1万元,合计持有丰秀科技51%的股权。
凤秀科技成立于今年9月,主营业务为互联网演艺平台业务。
风秀科技成立后,将全面接管笔势科技原有的国内互联网演艺行业一流运营团队、线下主播开发团队、线下主播工作室及主播团队。
同时,部分原有技术研发人员也将加入峰秀科技,手势科技承诺为峰秀科技在展会上提供软件开发及后续升级维护的技术支持。
至于该剧的进展情况,年报中暂无相关财务数据。
我们所知道的是,年风秀科技的净利润为零。
对于暴风秀的进展,界面新闻采访了暴风集团相关人士,该人士也表示,暂时“没有更多内容可以分享”。
产业基金?没关系。
6月7日,暴风集团董事长冯鑫公开宣称,将全力将旗下新成立的暴风体育打造成世界互联网体育平台。
但翻查公告,只有一则公告称其将与上海分行、光大资本合作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该基金重点投资领域包括体育、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不过,目前还没有该基金的投资规模和实施时间等信息。
对于6月份公告的暴风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界面新闻甚至看到其持股比例有些猫腻。
公告指出,暴风科技出资1万元,占比19.9%。
这个份额与该公司在暴风镜的份额完全相同。
会计上,19.9%是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需要合并。
即使出现较大亏损,也不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太大影响。
这或许就是暴风集团的用意。
那么冷静地看,暴风真的能成为暴风体育吗?界面新闻此前对乐视体育全年利润进行了深度分析。
花了两年时间购买数亿版权的乐视体育每年仍亏损5亿元。
新成立的暴风体育距离创收还很远。
此外,暴风集团还设立了多支基金,覆盖各个领域。
前文回顾的五只产业基金至今尚未发布任何实质性进展公告。
中投咨询文化产业研究员蔡凌告诉界面新闻,设立产业基金更多的是一个陷阱。
“暴风集团目前融资能力较强,如果成立产业基金,通过产业基金运作对一些市场热点进行股权投资,不会对公司主营业务产生影响。
”至于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听听就好。
。
硬件损失,内容无望,体育运动也消失了。
这就是暴风生态的真实现状。
至于以后讲什么故事,自然要看风口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