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医疗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时间:2024-05-22 14:49:24 科技赋能

作者:徐爽 第七届中国国际医疗电子技术大会(CMET)在深圳召开,并在北京、上海、成都举行。

2019年被公认为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元年,因此本次大会意义重大。

据拓源产业研究院最新测算,2018年全球可穿戴消费电子出货量将达1万台,同比增长49.32%,全年出货量将达1万台,同比增长67.1%。

此外,拓远进一步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家庭护理、信息娱乐相关和运动健身三大应用领域增长最快,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面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各大科技厂商纷纷进军可穿戴健康管理市场。

除了研发可穿戴设备技术和产品外,很多主要厂商也在探索和寻找结合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能够真正推动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苹果已经推出了HealthKit健康健身服务通过HealthKit API共享相关数据应用程序,提供集成到iOS8中的健康数据,并集中存储在用户的智能手机上。

未来还将扩展到可穿戴设备。

在其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发布了全新GoogleFit运动管理平台的预览版,该平台未来可以集成各种健身可穿戴设备,并提供第三方运动App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全面的运动健康管理和控制。

此外,为了满足医生对谷歌眼镜不断增长的需求,谷歌眼镜正在寻求进入美国各地的医院和诊所。

加州电子病历公司 Drchrono 为该设备开发了一款新应用程序,称之为第一个“可穿戴病历”。

经患者同意后,该软件可用于记录会诊结果或手术情况。

相关视频、照片和笔记可以存储在患者的电子病历中,也可以存储在云存储和协作服务Box中,患者可以在需要时访问这些内容。

科技巨头多方面关注并开始投资。

在国际两大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公司研发的多款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纷纷侵入医疗领域。

国内的小米、果客网、交友网站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是对其前景抱有很高的期待。

他们乐观地预测,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对传统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但随着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技术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其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可穿戴医疗设备描绘了一幅超乎想象的技术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绪、健康数据等。

目前国内已推出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十余种可穿戴医疗设备,华为、小米等都成立了专门的业务部门,为可穿戴医疗领域做准备。

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活跃硬件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

今年,拥有千万活跃用户的大伊玛与瑞人、PICOOC联合推出了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

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以快速获取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项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亿网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

在医疗健康领域,大医马依托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合作,拓展医疗领域。

跨境业务合作推出更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颜金元表示,目前做可穿戴医疗器械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创新型公司,通常通过炒作自己的概念来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但最终大多未能成功。

;另一类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定向决策,考虑是否能赚钱。

因此,前者往往会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而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如果你认为产品定位时时尚是最重要的,那么你应该选择像手环这样的快速消费品,它们外观漂亮,款式变化周期短。

如果你想做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医疗产品, “门槛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研发和资质认证,但这样的产品往往更精准,医疗效果也更好。

”严金元说。

健康保险公司还采取行动与可穿戴技术公司、医疗保健领域的初创公司和其他公司合作,为将应用程序和设备连接到其保险计划的客户提供激励。

在美国,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向用户免费提供可穿戴医疗设备。

作为交换,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收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

在欧洲,一些保险公司购买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实时、长期监测其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去医院、做手术的机会,从而降低公司的赔偿成本。

在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准备采取行动。

APP平台“乐动力”与大都会人寿合作。

用户可以使用通过锻炼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兑换相应的保险产品。

严金元还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看来,通过硬件采集医疗大数据并创新盈利模式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ABI预测,到2020年,用于远程患者监护和在线专业医疗护理的应用将占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

有分析师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60%。

可穿戴设备市场。

全球知名医学咨询机构IMS预测,到2020年,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1人年龄超过60岁。

高血压、迟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测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驱动力。

发展前景良好,但技术和资金是短板。

在严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行业。

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酷炫的可穿戴设备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吸引部分消费者购买,但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继续购买。

长期购买它们。

穿。

按照目前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很难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

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须在细分领域深耕。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可以采集一些健康数据,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化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方面做得还不够。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目前智能手环的原理都差不多:利用内置的加速度计来计算用户全天的步数和活动程度,然后将数据发布到手机APP上。

想要实现差异化,首先要在硬件上下功夫,让硬件舒适、续航长,然后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其次,添加可以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

这是没有硬件的情况下。

有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缺点;三是后端数据的整合应用和采集数据的复用。

“更多的用户希望有一个应用程序能够指导他们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描述数据曲线。

但这对制造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他们想进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

该团队提供了支持。

“当然,一些制造商已经在探索数据平台背后的价值。

也就是说,智能可穿戴设备无法仅靠销售硬件来赚取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更多的是在增值业务和服务中寻找盈利点。

这个想法是基于传统的医疗监测设备。

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由医生解读。

设备方需要做的是从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收集大量的患者数据和专业诊断数据。

换句话说,如果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够发挥健康管理的作用,那么将很容易与智慧医疗、移动医疗融合。

但前提是硬件监测的健康指标可以直接被医生用于临床,这对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技术提出了“医疗级”的要求。

幸运的是,拥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医疗器械公司和互联网科技公司现在正在努力打通这条产业链,技术变革和行业整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很难达到预期。

纵观国内市场上已经上市的各类可穿戴医疗设备,大多数厂商还仅限于以“健康”作为炒作概念。

大多数产品只提供运动步数、卡路里消耗和热量。

计算、睡眠监测等技术门槛较低的功能同质化程度较高。

其主要原因是技术短板无法弥补,无法生产出更实用、更赚钱的新产品。

可穿戴医疗设备真正发展和繁荣还为时过早。

  技术水平低,市场价格混乱。

根据美国信息咨询公司IHS发布的可穿戴技术白皮书中的定义,可穿戴设备应具备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是可以长时间佩戴;二是可穿戴设备。

第二,他们很聪明。

换句话说,可穿戴设备必须持续佩戴在人体上,并能够增强用户体验。

此类设备需要先进的电路、无线网络以及至少低水平的独立处理能力。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以运动手环为例。

看似简单,但在硬件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对于医疗设备制造商来说,监测计步、卡路里消耗、血压、心率等功能技术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

智能手环的设计过程比较困难,涉及到手环的形状、宽度、材质、供电方式等。

传感器和电池寿命也是考验智能手环的两个关键因素。

这是所有厂商都会遇到的硬件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目前,微机电系统承担着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要任务,但国内微机电系统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长三角初创企业聚集,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巨头。

有手环厂商表示,带有计步功能的手环硬件成本并不高。

这些手环没有定价标准可供参考。

市场上的价格相当混乱。

便宜的不到百元,贵的则一两千元。

如果利用“养生保健”的概念,价格会更贵。

这些价格较高的产品大多由科技公司制造,手环的功能接近智能手机的功能。

娱乐是绰绰有余的;技术是一个短板。

大多数公司都明白,大肆宣传的可穿戴医疗概念有着光明的前景。

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真正做出好的产品的并不多。

一款优秀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必须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上,而这一点目前很难做到。

技术缺陷让许多有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背景的厂商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的产品被贴上了“娱乐型”的标签。

为了实现更准确的检测,智能医疗产品需要不同传感器的配合,例如心率、体温、皮肤电反应等传感器。

在美国,可穿戴设备必须经过FDA认证才能投放市场,但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监管法律或法规。

国内某上市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透露,带有计步、心率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大多采用运动传感器,精度远远达不到医疗要求。

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的缺点是,一旦传感器感测到物体正在移动,计算就会开始。

可见,当前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很难真正应用于临床医疗。

这些数据收集方式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

保莱特董事长严金元也强调,传统医疗器械企业通常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保证监测到的数据符合医疗器械标准,而这恰恰是娱乐可穿戴设备无法做到的。

除了技术难点之外,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从事健康、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大多是国内科技公司。

很多产品都是按照工程师的思维开发的,没有医生或者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参与开发。

这导致智能穿戴设备在玩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时,忽略了健康和医疗设备的实用性。

与欧美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养生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购买智能手环或可穿戴医疗设备只是为了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