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机构发布全球VR人才报告,报告称中国VR人才占比不足2%,但相关岗位需求率却达到18% %。
面对如此大的差距,IDC预测2020年中国VR市场同比增长0.2%,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为了保持异常高的增长,必然会诞生大量低技术驱动的VR公司,这也将使VR盒式产品在市场上逐渐趋于饱和。
根据GfK的统计,50元以下的VR产品销量几乎占据一半,这与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如出一辙。
如果饱和了怎么办?当然,寻找其他出路并不困难。
无论是苹果、三星等移动业务霸主,还是小米、华为等民族品牌,都非常重视印度手机市场。
这与当地消费增长潜力密不可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智能手机也可以说是移动VR普及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印度VR市场的潜力来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智能手机普及率:参考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印度每年的手机普及率仅为78%左右,61%的人使用功能手机,这意味着真正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不到17%。
“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应的产品缺口”可以说正是消费增加的体现。
消费层面:IDC和一家英国媒体在这一点上给出了相同的看法。
美元以下的机型占印度智能手机总销量的一半。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美元(0到0卢比)的手机是他们的首选。
显然,HTC Vive、Oculus Rift等核心设备很难成为市场主流。
VR盒子搭配千元智能手机有更好的拓展空间。
此外,印度的线下交易渠道更受消费者欢迎,这使得移动VR的捆绑销售政策更容易实施。
研发能力:印度的计算机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这一点也体现在VR领域。
他们的VR人才数量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几乎是中国的两倍。
尽管印度的VR市场并不火热,但不少初创企业已经制作出了优秀的硬件和内容,比如支持Daydream的Converge VR,以及Meraki制作的受联合国委托的内容。
由于印度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一些厂商也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推广自己的VR产品。
例如,三星曾一度推出“独家促销”,将Gear VR的原价从卢比调整为1000卢比。
至卢比。
TCL与VR Goggles合作推出9卢比捆绑套餐。
这个定价和《金融时报》的分析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印度手机开发商的市场基础也为其后续VR产品的推广创造了先决条件。
以小米手机为例。
他们于2018年加入“印度制造”计划,当年就占据了印度前30名城市8.4%的市场份额。
这恰逢小米VR耳机的发布,这使得该产品的销售变得尤为便捷。
仍然值得警惕的是,虽然印度的VR盒子市场看上去仍是一片蓝海,但如果只注重产品倾销而忽视技术基础,很可能会步中国市场的后尘,也难免会被淘汰。
红利期结束后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