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回顾今年电子产品的表现,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已经成为跨界热门产品。
边界时尚与科技领域,男女时尚。
每个人必备的电子时尚单品。
如今,在“2019第一届广东清远国际马拉松”全民运动的影响下,以健康管理为主导功能的智能手环也乘势而上这股时尚运动潮流。
然而,智能手环种类繁多,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功能、款式各异,让人颇为困惑。
智能手环有哪些功能?选择智能手环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入门级功能:智能手环专注于健康管理,是一款时尚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通过这款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以及一些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平板电脑、iPod touch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
记者从网上获悉,市场上智能手环的功能初步可分为入门级功能和高级功能。
首先,普遍具备的智能手环的入门级功能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包括:1、记录运动数据,可以监测并记录用户的步数、距离和卡路里。
由于技术缺陷,目前大多数智能手环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即使有些运动追踪手环可以自动监测步行、骑行、步行等不同类型的运动,但监测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2.记录睡眠数据,睡眠监测手环记录睡眠数据,包括深睡、浅睡、中断等不同睡眠模式,并提供针对性的睡眠监测分析; 3.静音闹钟可以安静地将用户从浅睡中唤醒,而不影响其他人。
高级功能:精细化的健康管理项目除了上述入门级功能外,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品牌的智能手环都具备了以下高级功能。
一是运动指导。
这是从运动健身手环逐渐演变而来的功能。
它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健身教练,让用户选择多种预设的锻炼计划和步骤,智能手环会逐步指导用户。
第二个是心率监测。
随着用户对健身手环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步数和卡路里消耗。
心率监测功能的加入可以让用户实现更健康的健身目标。
目前,针对运动的健身手环越来越多。
功能性心率监测手环,可以预见,心率监测功能可能会逐渐成为运动手环的标配功能。
三是社会提醒。
一些社交智能手环与智能手机连接后,可以显示来电、短信、微信、邮件等通知。
用户不再需要频繁按下手机屏幕以避免漏接消息; 第四是社交。
智能手环的社交方式有两种。
社交的一种方式是互相添加朋友。
如果这个功能能够克服品牌壁垒,它将成为不同品牌用户之间的社交平台。
社交手环的另一个设置是体育比赛,智能手环品牌的用户可以相互竞争。
这种社交方式已经在很多品牌中建立,并且颇受用户欢迎。
第五,接听电话。
接听电话是智能手表的标准功能。
您不需要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来接听电话,这在极其拥挤的地方可以派上用场。
不过,目前具有接听电话功能的智能手环还比较少见。
第六是时间显示。
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最大的区别在于,手表本来就应该显示时间,而智能手环则不然。
为了吸引看重时间功能的智能手表用户,一些智能手环还可以显示日期和时间。
购买建议:如何选择智能手环 1.使用环保且抗过敏的材料。
今年年初,健身腕带制造商Fitbit召回了一款新产品,因为其中使用的硅胶材料容易引起皮疹。
。
由于缺乏长期的调查研究,可穿戴产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尚不得而知。
无论如何,人们仍然应该对可穿戴设备潜在的健康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亲自去实体店佩戴,闻一闻手环是否有刺鼻的气味。
当然,如果您在网购时发现手环有异味或者佩戴过程中出现皮疹,则需要尽快退货。
2。
佩戴轻便舒适。
记者近日从多个B2C商城的智能手环产品评论中了解到,缺乏佩戴习惯、佩戴舒适度不够是很多买家终止体验的原因。
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手环应采用轻质、透气的材质,否则夏天出汗时会因透气性不好而感到不舒服。
同时,如果手环戴在手上感觉很重,在跑步或其他运动时也会感觉不舒服。
3。
准确的运动和健康数据 振动器和陀螺仪可以准确收集每日步数、跑步距离、消耗卡路里、睡眠时长等数据。
如果手环在APP中反映的数据能够保持90%以上的准确率,那么这款手环就值得购买。
4、数据同步快捷方便。
智能手环可以检测日常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制定良好的锻炼习惯。
现在很多手环都可以第一时间同步数据,但不确定手环是否具有低功耗蓝牙4.0传输或者其他数据传输能力。
如果没有的话,每天都要拿出数据线进行有线传输,就有点麻烦了。
满足前面提到的几点后,消费者就可以考虑不同品牌拥有的个性化标签,比如外观是否特殊、是否防水、是否可以配合心率检测等。
相关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随着它们与手机的分离程度越来越高,它们也越来越受欢迎。
腾讯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部(ISUX)最近发布了基于7位用户的调查的《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5%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有潜在需求,3个月内可穿戴设备的流失率高达87%。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率较高,但实际使用率却很低。
听说过此类产品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5%,但真正使用过的人只有3%。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智能手环是认知度和使用量排名前三的产品。
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如何让消费者更方便地体验他们的产品似乎是比如何销售更紧迫的问题。
从购买渠道来看,57%的受访者通过官方或官方授权网站购买,其次是C2C网站占16%,实体店占16%,而非常受欢迎的众筹平台仅占16%。
到区区1%。
同时,从购买价格来看,68%的可穿戴设备购买价格在1元以下,40%的价格在1元以上。
不难看出,消费者偏爱低价产品,但高价产品也不乏市场。
从产品用途来看,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用途是运动户外产品和音乐音箱,占比分别为38%和29%。
不过,用户最期待的是医疗健康和安全定位,占比分别为28%和20%。
实际使用与预期使用的不一致,显示了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从使用时长来看,87%的流失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时间不足3个月。
这也体现了可穿戴设备看起来令人兴奋但难以持久的特点。
从流失原因来看,直接在可穿戴设备上查看数据的用户六个月留存率达到36%,几乎是在手机上查看数据的用户留存率的两倍。
这也为设备厂商提供了参考。
可穿戴设备越脱离手机,就越受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