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市场寄予厚望的Google Glass最近开始遭遇寒流。
由于缺乏足够的用户以及设备本身的限制,开发者纷纷离开,包括 Twitter 在内的主要支持者宣布将不再为 Google Glass 开发应用,首席开发者等 Google Glass 的关键人物也纷纷离开谷歌。
之后,投资者也悄悄删除了相关网页。
在谷歌眼镜降温的同时,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也逐渐变得无用,遭遇市场寒潮。
毫无疑问,可穿戴设备代表了下一代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和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不会因为一些早期产品的市场受挫而停止。
然而,以谷歌眼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一问世就被集体忽视,这不禁引起人们的反思。
新技术产品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才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面对琳琅满目的智能产品,用户如何实现理性消费?有三点值得深思:第一,新产品应该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以谷歌眼镜为例,用户普遍佩戴感觉不舒服,隐私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并且被禁止进入各种场所,导致体验不佳。
这些问题直到产品推出后才暴露出来,说明推出过于仓促,早期内控没有跟上。
苹果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位要求严格的实验者。
据说有一次,一位技术人员给了他一个原型,他把它扔进了鱼缸里。
当他看到气泡冒出来时,他非常愤怒,认为里面还有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
。
这个案例对于厂家来说其实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的。
其次,技术上要有真金白银。
小米手环的推出,让各类智能产品的价格直线下降,从几百元降到了50元以下。
被视为“大街上的婴儿价产品”,足见技术门槛过低的后果。
看看摩托罗拉,该公司已经没有生存能力了,但仍然有人愿意收购它。
他们感兴趣的是其难以模仿的技术专利。
科技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产品推出必须把握市场成熟度的脉搏。
有了好的技术,越早推出产品越好。
以PDA(又称掌上电脑)为例。
曾经被科技界宣判了死刑,但苹果选择在智能移动时代推出此类产品(iPod和iPad)成功了。
这说明,如果市场培育不充分,先行者往往会成为“烈士”。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大多以发烧友、追星心态来追求科技产品。
然而,追求技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跳单之王”图曼智能手机为例。
一位名叫 Sofa 的用户在订购 13 个月后仍未收到产品。
事实上,即使微软推出新版本的Windows系统,也是一推再推。
技术研发存在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
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订购尚未开发出来的产品是不明智的。
事实上,无论作为开发者还是消费者,对智能穿戴产品的研发和追求都应该更加理性?此类产品虽然潜力巨大,但仍处于概念产品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远未成熟。
例如,概念跑车和商用车不是一回事。
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