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86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净利润25.34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财报尚未披露亚马逊Echo系列智能音箱的销售状况,但Echo和Alexa正在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
整个财报中有36次提及Echo和Alexa,仅次于AWS的50次提及,并且远远超过Kindle和Fire系列产品。
Echo和Alexa已经成为亚马逊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索斯在财报中表示,亚马逊希望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Alexa。
贝索斯透露,目前 100 多个国家的数万名开发者正在使用 Alexa 语音服务开发新设备,支持 Alexa 的设备数量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两倍多。
然而,亚马逊 Echo 最近似乎遇到了困难。
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亚马逊共销售1万台Echo智能音箱,市场份额仅为27.7%,同比下滑51.9%。
谷歌已售出1万台Google Home智能音箱,市场份额达36.2%,成为智能音箱领域新的领导者。
此外,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和小米占据第三和第四位,市场份额分别为11.8%和7%。
尽管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但凭借先发优势,亚马逊 Echo 仍是美国家庭中最常见的智能音箱。
Voicebot 和谷歌 5 月份对多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亚马逊 Echo 仍占据美国家庭 61.9% 的份额,而 Google Home 的份额为 26.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才正式发布的苹果HomePod在本轮调查中也占据了4.1%的份额,成绩相当亮眼。
目前,市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厂家之间激烈的价格战。
低廉的价格是智能音箱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有分析师认为,谷歌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Google Home Mini的低廉促销价格。
目前,谷歌和亚马逊的入门级智能音箱售价仅为 49 美元,每日促销价低至 29 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廉价入门级智能音箱的体验还不错。
从核心功能来看,最低端普及版和最高端版没有太大区别。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音质、连接性(例如是否支持ZigBee标准)以及是否有附加屏幕。
此外,入门级智能音箱也是厂商布局智能家居系统的触角。
低廉的价格允许用户大量部署,覆盖室内大部分场所。
除了谷歌和亚马逊之外,中国厂商的表现也值得关注。
阿里巴巴和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销量排名中分别占据第三和第四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语言因素和国内监管环境的影响,国外主流智能音箱产品大多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厂商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案例也很少。
短期内,智能音箱市场将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独立的战区。
与国外市场类似,价格战也是国内智能音箱厂商的主要竞争手段。
去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旗下天猫精灵与京东叮咚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
天猫精灵X1原价低至99元,不到原价五分之一;定位更低,叮咚TOP(类似Echo Dot的入门级智能音箱)促销价低至49元。
除了价格竞争,国内厂商对智能音箱的定位也各有不同。
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智能音箱主打在线音乐和购物服务;小米延续米家在智能家居产品方面的优势,将小爱同学打造成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喜马拉雅专注于早教和音频内容。
目前来看,智能音箱市场的争夺战仍将持续。
亚马逊拥有明显的优势,但谷歌正在迅速追赶。
国内厂商也在快速前进,但发展路线存在差异。
此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语音开放平台与语音芯片厂商的联盟正在形成。
此前,百度DuerOS分别与高通、联发科达成合作;联发科的智能语音芯片也被天猫精灵、Echo、Google Home等主流厂商采用。
对于有意集成语音功能的智能音箱领域创业者和家电制造商来说,“交钥匙”的诱惑与失去语音访问控制权的恐惧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