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的孕育和20年的进化,2019年的可穿戴设备迎来了崛起以来最大的爆发,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开始了进入主流。
老百姓的家。
当然,作为智能硬件领域的先行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向下普及也预示着智能硬件行业已经进入第一波高潮。
今年,国内外各大硬件巨头纷纷涉足智能硬件领域,尤其是可穿戴设备。
国际团队包括苹果、微软、谷歌(包括摩托罗拉)等传统巨头,以及多家Android大厂;小米、联想、华为等国内巨头参与其中。
2020年也是硬件新贵继续抢占市场机遇的最后窗口期。
以智能手环领域为例,Fitbit、Jawbone、Misfit等国外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先发优势。
但相比之下,Gudong、Bong等国内选手却开始褪色。
从整体情况来看,今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和手表)呈现出传统巨头与硬件新贵“半途分裂”(甚至有利于巨头垄断)的发展趋势。
而对于那些近一两年尚未崛起的可穿戴设备中小创业者来说,他们无疑已经在2019年奏响了他们的“冰与火之歌”。
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两大可穿戴设备市场、智能手环和手表。
我们先来说说智能手环。
从今年国际市场来看,国外企业Fitbit、Jawbone和Misfit牢牢占据了智能手环市场的前三名(Nike已经退出市场),并且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手环新品。
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他们的大部分产品线开始向两个层次发展,一个是功能精简、趋于专业、强调设计品质,比如Jawbone UP3。
另一种是走向“超级手环”,不仅功能强大,而且有显示屏,甚至想包含智能手表的许多功能,比如即将推出的Fitbit Surge。
当然,三星、LG、索尼、微软等传统巨头也推出了自己的手环。
但除了微软之外,其他三家公司更多地将手环定位为自家手机的“配件”。
至于微软临近年底发布的“超级”手环,虽然持续热销,但今年很难在手环行业掀起多大波澜。
放眼国内市场,在国外手链三大巨头开始大规模渗透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手链创业者要么已经被收编,要么只能逐步展开这个阶段。
与国外大牌腕带的高价相比,国内腕带创业者对今年小米的介入更加“不满”。
这款售价仅79元的华米手环,在贴上“小米”标志后不到几个月,销量就突破了100万条。
三星和华为同样将手环与手机配对的做法,也让他们占据了国内手环市场出货量的前列。
至于占据领先地位的咕咚和邦,则只能将舞台让给小米,同时降价应对。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智能手环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炒作之后,已经逐渐平静下来。
或许很多用户对智能手环的兴趣只持续了三个月,但对于很多开发商和制造商来说,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一个更热门、更有潜力的市场——智能手表。
与智能手环相比,智能手表在2019年颇为火爆,智能硬件行业各大巨头也将更多甚至是唯一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领域。
Moto由原谷歌旗下的摩托罗拉公司推出,是今年智能手表市场的宠儿。
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最美智能手表,也预示着Android手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虽然晚于Android Wear手表,但今年9月发布的苹果智能手表显然更引人注目。
苹果能否在智能手表行业掀起一场大革命,一切都要等到明年的新手机发布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普通消费者会因为Apple Watch的推出而开始了解甚至关心智能硬件这一新兴领域。
回到目前的智能手表市场,作为谷歌今年推出的全新可穿戴设备系统,Android Wear确实把各大安卓手机厂商生产的手表从水里救了出来。
毕竟,一款依赖于Android手机的手环,如果没有搭载相应的Android系统,又如何能够变得智能呢?因此Android Wear一经推出,三星、LG、索尼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就迅速搭载了该系统。
Android手表开始真正有了灵魂,这也算是今年智能手表行业的一件大事。
国内出门问问近日推出了首款基于Android Wear平台深度定制的中国手表系统Ticwear,这也预示着中国更大规模的Android手表时代的到来。
除了已经推出的多款Android Wear手表和即将向消费者发布的Apple Watch之外,三星自家的Tizen系统手表还在苦苦探索,那些跨平台的智能手表也开始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也许很多人仍然认为 Pebble 是市场上最好的智能手表。
精致的表盘、电子纸屏幕、跨平台支持、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实惠的价格仍然让很多粉丝爱不释手。
国产图曼也从零开始,在第一代手表“跨过检票口”之后推出了更加成熟的第二代产品。
回到可穿戴设备本身,今年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开始强调回归本源。
例如,智能手表毕竟还是手表。
它必须具有手表的“风格”和手表的“精神”。
如果智能手表连手表最基本的特性和功能都没有,更不用说其他了。
当然,像三星这样把手表当作手机的产品延伸思路,也越来越被大家所排斥。
另一方面,大家在智力问题上也逐渐达成共识。
我们不能为了聪明而聪明。
一切都要以消费者需求(包括潜在需求)为基础。
早先流行的“伪智能”概念,今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批评。
毕竟,可穿戴设备作为最贴近人体的智能硬件,在功能选择和设置上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越来越多的厂商,尤其是中小创业者,现在注重精简的功能和更贴心的功能设计,以便与用户更加友好的交互。
可穿戴设备在经历了莽撞时期后,正在逐渐回归理性和本源。
纵观2019年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此前占据中流砥柱的智能手环已经逐渐失去了浮躁。
手环也开始向真正智能、专业的方向发展。
作为接班人,智能手表无疑将承担可穿戴设备下一次大规模普及的重任。
当然,随着苹果、Android系统手表厂商以及跨平台独立手表厂商的不断探索和大力研发,智能手表越来越受欢迎。
史上最个性化的智能硬件品类将不断完善和成熟。
至于其他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衣服、鞋子、珠宝等,也将在这波可穿戴设备浪潮中逐步进化并商用。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谷歌眼镜,它开创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先河。
我们还在探索的路上,请给智能眼镜更多的时间。
过去的20年让我们看到了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无限可能。
丢掉伪智能,回归本真之后,可穿戴设备必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