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笔挺西装,手腕上佩戴着公司最新款ZIVA智能手环,乐心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潘伟超(62岁)微笑并表示自己每天都戴着手环,但我的计步成绩在朋友中并不是很高,因为我经常佩戴不同的手环,交替试用公司的产品。
当潘伟超戴着公司最新款手环接受采访时说出这番话时,这位自称“天生企业家”领导的公司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
从最初的电子秤解决方案提供商,到为国际品牌生产整机的家庭医疗健康电子产品代工厂,再到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商,每一步的跨度都不小。
每一次转型都是在公司在原来领域的业务达到顶峰时开始的。
需要怎样的勇气,又伴随着怎样的痛苦和收获?不安分的“码农”潘伟超来自广东中山。
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中山市健威电子有限公司、中山市嘟嘟朗电子有限公司,曾任儿童学习机“嘟嘟朗”的研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
在公司工作时,潘伟超是一个焦躁不安、焦躁不安的人。
2007年,潘伟超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别人开发一款MP3播放器。
当时,一个价值近千元的MP3播放器可以存储大约6首歌曲,但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东西。
当时他就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还不如买个MD。
价格便宜,而且表带可以随意更换,成本低很多,所以他最终决定放弃,不做这个项目。
“后来再看,其实没有动态的考虑。
就像摩尔定律一样,未来还会不断演化。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只看现在,而是要看到整个趋势,包括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整个行业怎么样了?现在我们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想象五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我们还没有研发成功。
但这次经历却给了潘伟超很大的教训,也时不时提醒他今后的创业之路。
“当时我不想上班,每天固定时间打卡,觉得挺无聊的,不想受到太多的束缚,有很多想法,想要实现。
” 2016年,潘伟超选择辞职,与几位同学一起创业,成立了中山市中山市创源电子有限公司(乐欣医疗的前身)。
公司成立时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开发圣诞彩灯的控制芯片,但没有成功。
当时,恰逢机械秤转电子秤的关键时期。
潘伟超在技术转化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原来做机械秤的厂家的需求,自己也拥有这方面的一些专利和技术。
因此,公司决定为电子秤公司生产模块和传感器。
乐信早期工厂选址确定后,潘伟超每天都去东莞、江门等地寻找客户。
半年后,公司开始有了真正的业务。
客户主要是香港和中国制造完整电子秤产品的工厂。
三年来,创源电子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秤控制面板和传感器供应商,最高峰时月出货量达到70万台。
当年,公司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第一次转型时,我几乎想被别人收购。
尽管销量再创新高,但2009年,乐信做出了转型的决定,将整个公司的方向转向生产成套产品。
因为潘伟超判断,单纯供应配件从长远来看走不通这条路。
“当时我们的直接客户已经阻碍了我们的发展,他们追求的是越来越便宜的产品,所以他们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去追求更高附加值的产品。
当我们看到他们做的产品时,我们觉得很丑,质量也不好。
我们是研发公司,会有很多创新,但这种创新在他们看来不值得。
到此结束。
”潘伟超回忆道。
这个转折已经非常彻底了。
从今年年初开始,公司在配件方面不再接受任何新客户,只保留老客户和老产品。
然而,新产品、新客户的开发并不顺利。
当时,公司斥资数百万研发了一批新产品。
由于成本和价格高昂,几乎没有人关心它。
因此,2009年,公司销量突然下滑,跌至1万辆左右。
“当时我们很努力,但似乎没有任何起色。
”潘伟超坦言,在最困难的时候,团队几乎想放弃,甚至想找别人收购然后退出。
“当时我很痛苦。
”经历这次挫折后,潘伟超和他的团队吸取了经验,找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分析了市场形势。
“我真的睡了几个月了,终于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会继续做下去。
”要做出完整的产品,我们需要跳过原来的香港和国内制造商,直接面对国际客户。
公司持续通过广交会、阿里巴巴海外平台等渠道寻找客户。
加上其在电子秤领域积累的声誉,业务也逐渐扩大。
次年,该公司的销售额从销售额下降中恢复过来。
潘伟超表示,飞利浦、博朗等参观了乐信工厂。
他们说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
随着业务的拓展、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的增强,公司的产品线不断丰富,包括电子体重秤、电子厨房秤、脂肪测量仪、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等。
2017年,公司多项产品荣获德国IF工业设计奖、红点设计奖等工业设计界顶级奖项。
由此,乐欣成为博朗等全球20多个知名品牌的家庭医疗产品OEM制造商,每年出口欧美等国家【加等字使之更准确。
产品达到10000台。
从首次非OEM智能医疗健康硬件转型的成果来看,乐信实现了华丽转身。
不过,用潘伟超的话说,“做生意就像打怪兽,不是不顺心,而是很快就需要调整,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ODM业务面临压力。
很多同事都在争夺价格。
当你去广交会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标牌写着“4/个”,那里写着“3.95元/个”,还有一个3.9元……这个现象让潘伟超深思:“这个生意还有必要吗?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就得牺牲利润。
我们不想打价格战。
但行业就是这样发展的,很多小厂都是这样打的所以我们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
”带着这个问题,潘伟超前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读EMBA,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坚定了他再次转型的决心。
潘伟超决定进军互联网领域,进军智能硬件,这在当时国内企业还鲜为人知。
他希望以家庭医疗健康管理为发展方向,研发生产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庭医疗健康电子产品。
然而,要从纯粹的硬件制造商转型为软硬件结合的服务商,传统技术只是一方面,了解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同样重要。
就像我们从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为产品制造商一样,新的领域总是面临很多未知的问题。
在这次转型中,乐信还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克服。
乐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相应的人才。
乐信此前没有相关的app应用开发和运营经验,而在中山这个工业重镇,招聘到合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并不容易。
潘伟超原本希望通过外包来快速解决问题,但第三方App开发公司无论是开发进度还是对产品的理解都无法满足需求。
乐信随后成立了自己的移动应用研发部门来开发应用产品,并在广州开设了新的研发办公室,专门用于云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
这可以使公司距离优秀发展更近。
此外,此时其几乎所有的营业收入都来自乐欣医疗,乐欣医疗在国外,瞄准的是中国的新客户群体。
在做代工业务时,乐鑫只与下游品牌商打交道,甚至没有设立营销部门。
一旦在国内市场推广,销售渠道薄弱、自有品牌认知度低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今年以来,全资子公司深圳乐信开始重点开拓国内销售市场。
在产品上市初期,乐欣尝试进入连锁药店进行销售,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营销团队来维护销售渠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潘伟超随后从快消品、消费电子领域招募了具有运营经验的销售人员,负责乐信国内品牌的推广和销售。
虽然外界看似为难,但潘伟超这一次并没有动摇,因为他认为“乐信确实不是一家代工企业”。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有一点是其他同行肯定没有的,那就是基因。
乐信是一家非常创新、科技型的公司,在创业第一阶段,国内电子秤公司90%以上都接受过培训。
”我们的【机械秤一直都有】技术研发本身就很先进,而且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这是一般工厂所不具备的基因,虽然我们有工厂,也有很多。
核心实际上是研发。
”谈到技术实力,潘伟超信心十足。
创新绝对是跨界创新。
紧随“可穿戴热潮”,乐心推出了智能远程血压计、脂肪测量仪、身高测量仪、智能手环等多款产品。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以自动监控产品。
将测量数据上传至乐信智能健康云平台。
经过分析处理后形成图表并同步到用户手机等移动终端。
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数据和报告。
次年,乐鑫也成为首批接入微信的厂商之一,打通了智能硬件产品与微信社交关系的入口。
例如,乐信推出的远程血压计,家中老人测量血压后,孩子可以立即收到微信,提示:“测量了XX血压,数据XXX,建议XXX”。
在销售渠道方面,乐鑫目前已开拓的国内销售渠道包括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以及酷动数码等苹果经销店。
随着销售渠道的布局和知名度的提升,公司国内销售额快速增长,从2017年的5700元增长到2018年的2.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从8.49%提升到33.73%。
上半年,公司内销收入达1.68亿元,占比46.4%,与出口销售几乎持平。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线包括电子健康秤、脂肪测量仪、电子血压计、智能手环等传统优势产品。
其中,智能手环去年成为继小米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品牌。
今年上半年,其手环销售额达到1.41亿元,占乐鑫主营业务收入的近40%。
智能体重秤和智能血压计也处于领先地位。
潘伟超并不担心互联网公司进入医疗领域。
他觉得医疗产品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因为医疗产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都有非常严格的控制。
仅FDA认证和生产认证就需要半年到九个月的时间。
关于制造工厂的认证,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公司可以开工厂或者找小工厂来生产合规的医疗产品。
这与生活有关,门槛还是很高的。
相反,他担心“传统的血压计已经卖了十几年,甚至更久了,已经占据了这个位置。
我们如何利用新型号、新产品来颠覆,就像如何智能手机颠覆了功能手机。
”在潘伟超心目中,乐欣医疗已经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公司。
“工资再高,也招不到合适的人。
现在我们很多互联网产品和研发人才都是从腾讯、阿里巴巴来的,水平很高。
”另一方面,他也知道,乐欣距离目标还很远。
“我们给自己定了向互联网转型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开发一个APP就叫互联网。
我最远大的目标还没有达到。
经过这几年之后,我发现这非常困难。
” ,终于觉得没那么容易克服了。
” 2019年11月16日,乐欣医疗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仔细观察公司的几次翻身,其实与潘伟超对创新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例如,并不意味着抛光某物。
当打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只有一点点的改变。
这一点对于用户来说有必要吗?有必要吗?其实,创新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是一次跨界,绝对是一次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