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从沉寂期到爆发期,智能硬件依然是强劲趋势

时间:2024-05-22 14:17:02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仍然是趋势吗?尽管质疑声此起彼伏,但种种迹象表明,它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风口。

当前,以VR、机器人、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企业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及独角兽企业名单显示,智能硬件领域虽然仅有4家企业上榜,但占数量仅占总估值的3%。

占总数的13%,其中小米和大疆估值均超过1亿美元,进入超级独角兽队列。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智能硬件除了市场的热销之外,其在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从沉寂期到爆发期 在中国,智能硬件的市场认知度在2009年之前处于长期沉寂状态,真正的发展应该从2019年开始,所以今年被称为智能硬件发展元年。

今年以来,全球互联网、IT巨头纷纷大力投资智能硬件领域。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重量级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布,每隔几天就会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报道传出。

同年9月,亚马逊投资1万美元发展其硅谷硬件部门Lab,以推动智能家居设备的研发。

产品种类逐年爆发式增长,智能硬件的发展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这期间比较典型的公司就是小米,它投资了数十家公司,帮助其建立了完整的智能硬件生态链,比如网络监测头、智能血压计等。

还有各种智能硬件,都是以小米手机为中心。

2018年,随着产业链的成熟,以及芯片、传感器、通信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的有效支撑,智能硬件全面进入市场启动期,资本、孵化器、技术、人才、政策等也都在向这个行业倾斜。

所谓智能硬件,百度的解释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全新科技概念,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来改造传统设备,使其具有更多的智能功能。

事实上,在具体应用中,智能硬件是以平台化的底层软硬件为基础,以智能传感器互联、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以新设计、基于材料和新工艺硬件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

随着技术升级、相关基础设施完善、应用服务市场不断成熟,智能硬件的产品形态从智能手机延伸至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智能无人系统等,从而实现互联网服务的承载已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具有大数据等附加值,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交汇点。

作为硅谷的风向标,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等并购基金的视野逐渐从软件转向硬件。

数据统计显示,国内智能硬件市场规模2018年仅为13亿美元,2018年为33亿美元,2016年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度达到1亿美元规模,2016年1亿美元,2016年1亿美元。

2018年1亿美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1亿元人民币。

分析师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智能硬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亿元人民币。

千亿美元,智能硬件投资热潮即将到来。

受互联网基因青睐的智能硬件的崛起与资本的支持密切相关。

今年创投圈最热门的两个领域是智能硬件和O2O。

相比O2O的炒作概念,智能硬件更具实用性。

今年之前,大部分投资者都在投资成熟的智能硬件产品。

只要市场有前景,有好的开发项目,基本上都可以投资。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智能硬件的普及让一些投资者开始关注产业链上游。

一些新材料厂商、声场厂、传感器厂商已经开始获得资本支持。

大量风险投资的背后是对智能硬件的兴趣和发展信心。

有投资者表示,智能硬件从品牌、价格、时尚、功能等方面俘获了年轻消费者。

而且他们是主流消费力量,这也是大量风险投资人投资智能硬件的原因。

任何事物变得智能,都会引起人们探索发展机会的兴趣。

与大多数产品投资一样,对于智能产品的投资,投资者看重的是产品的市场反应、创业团队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个公司的商业模式。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产品种类繁多,分类标准尚未统一。

然而,大多数投资者更喜欢健康产品,而不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

智能硬件投资人杨世一表示,“团队在选择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刚需和痛点。

”健康产品解决人们的日常需求,智能硬件在占领市场方面更具优势。

与保健品相比,炫酷的科技产品并不是必需品,大众消费也相对较少。

以木木健康为例。

从成立到成品,其CEO陈驰用了一年多时间,将血压计年销量提升至10万台以上。

与此同时,智能硬件也在重复之前智能手机的道路。

现阶段,智能硬件技术仍需完善。

很多硬件产品功能性不是很强,标榜有数据处理功能,但实际上只是反映了数据本身。

这种浅薄的数据也阻碍了产品本身的发展。

智能硬件要成为必需品还需要很长时间。

供应链的完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

大多数创业团队的规模在十几人到二十人之间。

这些人需要覆盖大公司的设计、工艺开发、联络制作、宣传策划等多个部门的流程和环节,这对创业团队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

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从事软件开发的互联网公司不同,硬件创业者还需要具备供应商管理的相关经验。

与转型中的传统企业相比,投资者更青睐具有互联网思维、无畏性格的创业者。

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失败率极高。

从产品角度来看,失败率高达95%,从公司角度来看,失败率至少85%。

“我个人更喜欢互联网团队,互联网是一整套生态的东西,非这个行业的人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传统企业更注重毛利率,不能接受失败和亏损。

但互联网团队不一样,他们接受亏损,甚至很多公司可能一开始亏损,最后才盈利,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经纬创投投资经理冯大刚表示。

冰与火智能硬件产品覆盖领域广泛,不同领域的投资热情真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虽然健康产品很受欢迎,但某些领域的智能硬件却不受欢迎。

看。

近日,美国知名财经媒体CNN Money撰文称,可穿戴设备用途有限,制造商寿命短甚至技术有限,可穿戴泡沫显然已经破裂。

CNNMoney 的判断是基于他们的股价。

仅仅根据股价来判断可穿戴设备的泡沫理论似乎很肤浅。

然而,泡沫理论反映出以Fitbit、GoPro等为代表的美国新一波科技公司缺乏创新、衰落的真正原因。

智能家居领域是另一个被资本“冷眼”的领域。

2016年,谷歌向智能家居公司NEST投资32亿美元。

2016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

2017年,“智能家居”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随后各大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概念和产品,比如苹果的HomeKit、华为的Hilink协议、小米的SmartThings、还有海尔的U+等等。

房地产开发商与互联网企业趁此势头合作共赢,推出以“智能”为标准的各类“科技样板房”,借力房地产名人效应吸引关注。

但在初创资本市场,关注度较低。

大多数进军智能家居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软件起家的。

就连小米也依赖硬件厂代工,没有硬件技术研发基础。

智能家居系统未来必然有很多与互联网融合的需求,比如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目前只推出了空气净化器、音箱、空气检测器、智能插座等零星产品,等等,这显然无法完成概念上智能家居的布局。

再加上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行趋势以及资本对智能硬件热情下降的影响,智能家居行业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因果树智能家居的融资趋势,2018年,国内智能家居行业的智能家居项目多达100个,但2018年减少了近一半,只剩下73个项目。

对于智能家居市场的冷淡,来自知名风投A16Z的Chris Dixon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可能太大了。

”言下之意是,初创公司很难掌控它。

这就是为什么A16Z虽然在3D打印、虚拟现实和无人机方面投入巨资,但对智能家居却极为谨慎。

智能硬件行业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让投资者感到困惑。

可以说,行业内热,行业外冷淡。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部分投资者对智能硬件行业选择了观望态度。

智沃科技董事长兼CEO邹超表示,原因是现在的智能硬件市场太急躁,大部分都是概念炒作。

未来,经过市场的洗礼,智能硬件市场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

“要做出好的产品,你需要慢慢地、仔细地工作。

”邹超认为,国内智能硬件圈只梦想概念,不务实,缺乏核心算法的深度学习。

然而,没有技术支持的智能产品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产品,公众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产品。

大数据、云计算和完整的规划解决方案让企业看到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相信基于现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概念。

因此,企业采取“弯道超车”的方式,只讲产品概念来获取投资。

但回到现实,国内技术积累依然薄弱,商业化程度也极差。

虽然现在智能相关市场火热,但获得的用户体验和反馈却很少。

邹超表示,“智能”概念的出现,让硬件企业看到了发展机遇,向软硬件融合方向转型,以寻求新的突破,而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抢占先机。

机会。

“很多人都说今年是智能硬件元年,其实短期来看,只能是一个梦想。

”他坦言,现阶段很难突破技术“瓶颈”。

虽然看上去中美市场足够大,资本蓬勃发展,但给人的只是一种市场繁荣的感觉。

“在智能硬件等新兴方向,市场上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耐心,但快不一定稳,多不一定就越好。

”如今,企业为了快速抢到投资,都追求速度,有的生命周期只有3-5年。

几个月。

但与强调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软件不同,硬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连续推出新产品看似摸索,但只会伤害用户、透支品牌。

邹超强调,只有坚定决心、耐得住寂寞,才能创造出足够分量的产品。

没有核心算法产品,就意味着灵魂缺失。

打造智能体验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考。

如果产品足够好,自然就会获得用户,不需要概念。

如今,以VR、机器人、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智能硬件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为该行业的先锋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此类企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智能硬件一定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但智能硬件并不是冰冷的设备。

一定是一个人性化、有趣、有温度的产品。

它不是让人去适应设备,而是让人与机器良性互动,提供生命。

便利让生活品质更高,消费者获得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