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VR 格局是很困难的。
近日,对于VR一向守口如瓶的苹果终于公开了。
知名苹果概念设计师 Martin Hajek 通过视频发布了他设想的未来苹果打造的虚拟现实设备的样子。
根据 Hajek 的设想,苹果虚拟现实耳机包括两个可放置在额头上的高分辨率 AMOLED 显示屏、用于增强现实的立体摄像头、支持耳机和 Lightning 数据线,并结合了 Apple Watch 的材料和设计。
它的追踪传感器和表带将与 Apple Watch 上的完全相同。
据可靠消息称,苹果目前拥有数百人的团队开发虚拟现实产品,并准备与Facebook的Oculus Rift和微软的Hololens竞争,但其虚拟现实耳机产品可能还要再过两年才会发布。
。
不管苹果最终的虚拟现实设备是否符合 Hajek 的愿景,重要的是 Hajek 的愿景发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苹果进军 VR 领域毫无悬念。
看似无所谓,实则很努力。
权威报告显示,按照最保守的估计,10年后全球VR/AR行业整体收入将达到1亿美元,其中硬件收入1亿美元,软件收入1亿美元。
;在CES展会上,互联网上,虚拟现实技术(VR)成为时代新宠。
毫无疑问,虚拟现实已经成为消费电子的新蓝海。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大科技公司都在加紧进军VR。
其中,谷歌、Facebook、微软、三星、索尼、AMD、GoPro等都已经推出了产品,并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质疑科技巨头苹果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事实上,看似落后的苹果,私下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布局。
2019年9月,苹果以1万美元收购了瑞典面部识别技术公司PolarRose。
2017年11月,苹果斥资3.45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实时3D动作捕捉技术公司PrimeSense。
其代表作是首款Kinect,一款用于微软Xbox的体感检测设备。
运动传感器; 2020年12月,苹果发布招聘信息,招聘经验丰富的VR和AR技术工程师。
招聘广告还明确表示,入选者将参与下一代苹果产品基于AR的软件和工具的开发;今年 2 月,苹果申请了一项专利,将头戴式显示设备与其他类似于 iPhone 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结合起来进行观看。
形态与目前市面上的VR眼镜非常相似; 2016年5月,苹果以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增强现实技术公司Metio,其在AR领域的全球专利也被苹果收购;今年11月,苹果收购了瑞士面部识别技术公司Faceshift,该公司是最新《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特效制作商。
一。
除了收购、招聘和专利申请之外,苹果还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走人才。
Nick Thomson 曾任微软 HoloLens 项目首席音频硬件工程师,2016 年被挖角到苹果,在 HoloLens 项目团队工作了两年多。
如此宝贵的AR体验将为苹果带来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Bennett Wilburn,也曾是微软工程师,2000年至2016年在华为担任科学家。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人体动作捕捉和识别。
曾在Lytro科技公司领导图像处理软件开发,也是华为首席科学家; Graham Myhre,他还曾是Lytro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开发相机镜头和传感器,目前正在苹果研究“下一代产品的显示和光学技术”; Chris Prest,他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师,他的设计团队主要领域是头盔显示器,他也可以理解为苹果头戴设备设计师。
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他对苹果非常忠诚,职业生涯至今没有“出轨过一次”。
因此,苹果的VR部门确实存在,只不过延续了苹果过去的风格。
从事研发的团队以及正在开发的产品都是不允许公开的“秘密”,这也充分暴露了苹果对VR的野心有多大? 虽然是蓝海,但竞争却异常激烈。
放眼国内外,虚拟现实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技术趋势。
尽管VR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竞争却异常激烈。
首先,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VR虚拟现实领域。
在国外市场,三星有GearVR,索尼有Project Morpheus,HTC宣布Vive头盔取得重大进展,计划4月份推出;微软正在大力开发混合现实设备HoloLens,其CEO纳德拉表示,未来的计算形态将是HoloLens。
拥有传统PC无法提供的创新体验; Oculus Rift的诞生让很多人对虚拟现实有了更高的期待。
在国内市场,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国内VR设备开发公司有两家以上,且大多是小型初创公司。
其中,3Glasses、蚂蚁视觉、暴风魔镜、VIRGlass、乐享大鹏、风境、奇信易维、灵境V被认为是国内最值得关注的虚拟现实产品。
其次,国内外VR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与国内VR企业不同,以Oculus、三星、索尼为代表的VR企业希望像当年的微软、谷歌、苹果那样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从而主导全球市场。
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销售产品;相比之下,国内VR企业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企业都在模仿Oculus和Google Cardboard。
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低门槛的眼镜盒已经成为主流产品,目前还处于卖硬件的阶段。
尤其是在内容开发上,与国外厂商的差距越来越大。
越大。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优秀的VR内容开发商。
TVR、非凡视觉、追梦者、K-Labs、上海天社等都是国内知名的VR游戏创作团队。
遗憾的是,国内VR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由于软件的相互兼容,国内很少有硬件厂商在内容上花钱。
无论是PC级VR还是眼镜盒,对内容的需求仍然停留在演示阶段。
此外,一旦Oculus、索尼等国外VR公司制定自己的标准,虚拟现实市场将变得垄断和碎片化,其他同类公司难以竞争。
他们善于用低价、大批量等纯粹的营销方式进行竞争。
国内VR企业将成为最明显的冲击目标,甚至可能折断创新产品的翅膀。
很难说苹果能否改变VR格局。
尽管VR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但VR设备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用户体验问题。
一台真正能够大规模应用于家庭娱乐的VR体验机应该能够让用户有30-45分钟的持续体验时间。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最新的产品有可能达到这个参数,其他大部分产品都没有能让用户连续体验超过30分钟,而且很多VR应用都能让玩家眼花缭乱。
只需几分钟。
美国消费者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对VR的认知度仅为8%。
就连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公司 Oculus,其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 Palmer Luckey 也承认了这一点。
他表示,虚拟现实目前还不适合所有人,但确实有玩家或爱好者对虚拟现实非常感兴趣,想要体验一下。
从Oculus Rift的制作来看,很多部件都是定制的。
定制元件较多,新技术下良率无法保证,成本高,配置要求严格。
注定了Rift的产量不会很大,至少今年不会。
在中国,VR的普及程度更令人担忧。
无论信息的普及程度和现实的驱动力如何,仅凭认知误区就会让VR进入隔离区。
所谓认知误区,说白了,就是今天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VR,但这种一知半解可能比根本不知道更具破坏性。
VR不仅被理解为与常人无关的高水平科研领域,而且还被归类为人们玩物而感到无聊的“游戏”。
顽固的认知障碍会导致本能的拒绝。
纵观苹果的发展史,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改变和颠覆能力。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苹果能否改变VR格局还真的很难说。
然而,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Apple VR产品推出后,虚拟现实的认知度肯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