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14年年终回顾 可穿戴设备的得与失

时间:2024-05-22 14:06:26 科技赋能

2014年,各大移动终端巨头纷纷进军可穿戴市场,在方与圆、刚与软、廉价与高端的争论中互相厮杀。

复杂的产品线、琳琅满目的产品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今年可穿戴设备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市场定位不明确,功能表现并不突出,各大产品线在被诟病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回顾昨天,是为了给我们明天一个更好的起点。

在提醒厂商调整定位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来推断明年的产品趋势。

在这篇回顾中,笔者并不想大篇幅地回顾行业趋势,而是希望通过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产品来探讨这一年可穿戴设备的得与失。

,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可能都在这里。

  智能手表 自Galaxy Gear问世以来,智能手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线,也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产品线。

与2018年相比,各大移动巨头的参与使得整个智能手表市场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在众多新品中,Moto和Apple Watch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Moto Moto 当三星坚持方形设计难以赢得消费者青睐时,首次采用圆形表盘的Moto无疑改变了整个智能手表行业。

从6月Google I/O大会惊艳亮相到瞬间销售,被称为“最美智能手表”的Moto正在颠覆人们对智能手表的固有认知。

屏幕有缺陷(图片来自arstechnica)然而,Moto 可能只是在设计上脱颖而出。

虽然以美元(约合人民币)计价并不高,但看其平庸的功能表现,很难将其与“性价比”联系起来。

似乎这还不够,由于内部结构的缺陷,环境光传感器的尴尬位置迫使屏幕底部出现了黑色斑点。

因此,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成功的产品。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Moto的出现至少提醒了整个行业: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初期,外观设计甚至比功能性能更为重要。

固守方形如何能征服世界?   Apple Watch 2019年9月10日,库克在北京举办秋季新品发布会,携苹果首款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亮相。

作为一款被“传闻”预热了整整两年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 承载了我们的很多期待。

Apple Watch(图片来自官网) Apple Watch的问世可谓“喜忧参半”。

配对的HealthKit健康平台催生了一系列全面、专业的运动App,这也让智能手表监测的运动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Apple Watch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核心功能都存在同质化。

外观设计缺乏惊喜的Apple Watch正积极进军时尚领域(图片来自Amber.com) 外观缺乏惊喜的Apple Watch让苹果的称号失去了光彩,也让人们质疑苹果是否仍然可以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行业的发展。

尽管库克正在积极推动Apple Watch进军时尚界,他不仅邀请了超模刘雯作为代言人,甚至还前往巴黎拜访了时尚老佛爷拉格斐 (Lafayette Lagerfeld) 进行品鉴。

但能否成功,只能等到明年初正式上线才能下定论。

三星Gear S 今年9月在柏林举行的IFA消费电子展上,各大厂商齐聚一堂,发布了最新的可穿戴设备。

此前曾推出过Gear 2、Gear 2 Neo和Gear Live三款智能手表的三星,在不到半年的迭代周期内,又匆忙发布了一款特殊的智能手表——Gear S。

Gear s 与三星之前的可穿戴设备不同。

Gear S将“独立运行”的理念融入到产品中:搭载三星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的Tizen系统,无需与智能手机配对,即可独立实现通话、短信和3G上网等功能。

我们可以称之为“手表手机”。

Gear S 然而,Gear S 的 2 英寸屏幕最终未能实现从手表到手机的过渡。

唯一的mAh电池也让人们养成了每天充电一次的习惯。

当然我们应该肯定三星在日益同质化的市场中积极求变的精神,但Gear S和“独立”的理念最终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除了上述重点产品外,同样采用圆形表盘设计的 LG G Watch R 在曝光初期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

虽然它拥有完美的圆形屏幕,但由于美元(约合人民币)售价高昂,没有人关心它;索尼SmartWatch 3因过于死板的设计而落后;首次推出智能手表ZenWatch的华硕也遭遇了产能问题。

退票了。

  心率监测:噱头大于实用,加速同质化。

今年,有一个噱头大于实用、无端炒作的功能——心率监测。

当我们回顾 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时,三星是第一个将此功能添加到其 Galaxy Gear 迭代中的公司:Gear 2 和 Gear 2 Neo。

此后,所有同类产品都无一例外地嵌入了此功能。

三星Gear 2(图片来自官方视频)除了根本无法给我们带来准确的数据之外,“心率监测”的出现,也让智能手表陷入了“健康设备”的漩涡。

尽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这并不是可穿戴设备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年轻用户所关心的问题。

因此,智能手表始终无法像手机一样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智能手表缺乏刚性需求,功能与智能手环重叠(图片来自DC RAINMAKER)。

刚性需求的缺失,导致同行模仿日益严重。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相同的产品不同的品牌。

徽标正涌入市场。

消费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对厂家频繁迭代却没有任何结果感到反感。

HealthKit让健康数据更有价值(图片来自福布斯) 总结:纵观这一年,智能手表行业的发展并不乐观。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亮点。

Moto的出现打破了单调的“矩形僵局”; Apple Watch带来了HealthKit健康数据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指导性建议;从重新资助平台的初创品牌中,我们也看到了差异化产品的出现。

不过,今年很少有国内厂商进入智能手表领域,但都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手环市场。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智能手表和手环功能重叠的现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环今年表现非常出色,在产品线关注度上有超越智能手表的趋势。

我们接下来看看。

  智能手环:微软手环今年引领国外市场。

移动巨头、国内厂商以及国外初创团队纷纷加入智能手环阵营。

同时,老牌厂商的反复发力也让??智能手环在短短一年内蓬勃发展,势头喜人。

“高端”和“廉价”是今年智能手环发展的两个极端,但可喜的是,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却收获了大量粉丝。

  海外:微软手环是近年来智能手环阵营中的重磅产品。

Microsoft Band 是最受关注的新星之一。

作为一款配备了光线、体温、紫外线、电容等10种传感器的高规格产品,自上市以来就以其王者风范席卷了同类市场,每次上架都被抢购一空。

货架。

Microsoft Band的出现标志着高端智能手环的开始。

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其全平台兼容性以及针对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的优秀云服务引起了强烈的消费者情绪。

购买欲望,从而保证了微软手环庞大的用户基础。

但微软手环还远非完美。

智能手环本应是最能体现用户个性的可穿戴设备,但平庸的外观、饱受诟病的腕带厚度以及仅有两天的续航时间都成为了微软手环无可辩驳的硬伤。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仍然难以减缓微软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Fitbit/Misfit/Jawbone/IntelFitbit,作为过去行业中的领军品牌,今年的处境简直可以用“不幸”来形容。

年初,Fitbit遭遇“过敏丑闻”,召回了大量2013年底发布的Fitbit Force,这引发了消费者对智能手环质量和安全的担忧。

Fitbit Charge HR(图片来自CNET) 幸运的是,Fitbit 能够及时调整。

不到一年的时间,通过改进Force所用的材料,并添加通知提醒和心率监测功能,如今广受欢迎的Fitbit Charge诞生了。

并负责人力资源。

众所周知,Fitbit最大的优势在于对运动数据的精准监测。

在当年的众多产品中,能够在这方面与它竞争的设备少之又少。

此外,Fitbit Charge的推出将Fitbit产品一贯的运动外观发挥到了极致。

再加上7天的超长续航,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款专业、专用的智能手环。

Misfit Flash/Jawbone UP3 此外,Misfit 今年还推出了 Shine 的迭代产品——Misfit Flash。

在改进材质的基础上,价格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有效加速了智能手环的普及普及; Jawbone UP3在改进材质规格和色彩款式的基础上,依然坚持无屏设计,尽管饱受争议,毅然前行;英特尔推出专为女性市场设计的MICA时尚手环,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品牌理念。

英特尔MICA(图片来自The Verge) 总而言之,对于国外市场来说,这是充满惊喜的一年。

我们看到了智能手环差异化、细分化的开始,也领略到了高端的独特魅力。

那么,国内市场又如何呢?我们接下来看看。

  价格屠刀造成国内发展畸形  国内:小米手环/Bong II 至于廉价的代表,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号称“价格屠刀”的小米手环。

这是2016年备受争议的一款产品,但却无法掩盖其高销量。

在国内,当小米的竞争对手还在以1元到1元不等的价格销售同类产品时,79元的超低价已经正式拉开了国产智能手环的价格战。

小米手环(图片来自官网) 在众多参与价格战的厂商中,最具代表性的非Bong莫属。

上一代产品发布不到一年,Bong不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迭代产品Bong II,而且产品价格从一代的1元降到了二代的99元。

这样的行为不仅激怒了大量消费者,而且Bong在疯狂降低成本的同时,其产品质量也大打折扣。

Bong II 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我对小米是又爱又恨。

作为从业者,我很庆幸它让很多抱着尝鲜心态的消费者终于如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环。

但令他们恼火的是,价格战导致国内厂商模仿加剧,“薄利多销”导致手环的材质、质感、规格、功能进步停滞。

而大量浑水摸鱼的“电子垃圾”,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

总结:得益于智能手环运动化的外观以及人们对传统配件的固有印象,在笔者眼中,智能手环是唯一能够满足运动刚性需求的产品线。

与智能手表相比,经过一整年的努力,智能手环不仅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在核心功能上甚至可以完全取代智能手表。

智能手环应该是最能满足运动迫切需求的产品线。

不过,智能手环在今年的探索中依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遗憾:虽然续航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相比之下,更多厂商的伎俩是彻底放弃屏幕。

结果,用户无法从手环本身获取任何信息。

增加对APP的依赖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而不是按照厂商的主观意愿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此外,国产智能手环的低价化趋势虽然积极拓展了行业市场,但与智能手表一样,也引发了国内同行的模仿。

在我国,“山寨”行为已经活跃在消费电子领域好几年了。

对于智能手环这样的新兴行业来说,过度的成本降低将极大地阻碍行业的发展。

  扩展现实:危机之下消费版预计在全球各地都不受欢迎,所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智能眼镜和虚拟现实设备。

无论是Google还是OculusVR,甚至还有不少国内初创团队正在积极投资这些产品。

无论是否存在争议,扩展现实和虚拟现实仍在坚定地向前发展。

  智能眼镜:与Google Glass 2相比,Google Glass 3除了硬件规格上略有提升外,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

不变的也许是高价格。

2016年,谷歌眼镜看似独树一帜,但实际上却暗藏隐患。

Google Glass 3 即将临近年底,路透社的一则消息让 Google Glass 跌下了神坛。

不仅是价格,隐私、版权、促销行为等方面的诸多缺陷也让谷歌眼镜开始受到各界质疑。

工程师辞职,投资者撤资,消费者不再关注。

谷歌受到了打击。

但值得庆幸的是,谷歌似乎终于学会了向现实妥协,开始寻求改变。

今年,谷歌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新的想法。

我们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消费版Google Glass尽快推出。

虚拟现实设备:Oculus Rift DK2/Sony Project Morpheus 与两年前 Oculus Rift 在 E3 展上的惊艳亮相相比,今年虚拟显示设备似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今年3月Oculus被Facebook收购后,拥有头戴式显示设备开发经验的索尼也正式宣布推出一款适配PS4的虚拟现实设备——Project Morpheus。

Oculus DK2,无论是Oculus Rift DK2还是梦神,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沉浸式游戏体验,也让我们思考那些无法购买的虚拟现实设备离我们还有多远。

但现在我们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Oculus Rift DK2和萌神的消费者版将于明年推出,预计售价在100元左右。

但在国内市场,今年涌现出大量百元以下虚拟现实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虚拟现实设备,而是通过简单的光学原理戴在用户头上的一副“高端”3D眼镜。

在购买便宜的“虚拟现实设备”之前请三思。

索尼《梦神》概要(图片来自IGN):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领域,谷歌和OculusVR都曾一度处于统治地位。

2016年,在饱受质疑的同时,智能眼镜终于准备放手,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头戴式显示设备的发展一直在放缓,但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三星Gear VR等专门为手机打造的轻量级虚拟现实产品。

真实装备出现。

我们相信,来年,大家将有机会体验这些曾经推广到云端的专业级可穿戴设备。

虚拟现实设备的量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智能穿戴产业的加速发展。

全文摘要: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9年4月5日,谷歌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

此后,它专注于扩展现实功能,将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未来设备从??银幕搬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一度拉开了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序幕。

谷歌眼镜(图片来自推酷)2019年9月4日,正当“iWatch”传闻甚嚣尘上时,三星率先发布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

Galaxy Gear首次将可穿戴设备推入消费电子领域,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历史上的里程碑。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年”,无论这个时代如何。

它的创造者是你想要的吗? Galaxy Gear这一年,原本属于可穿戴设备的“未来科技感”早已荡然无存。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当我们以正常的心态看待这些日益“接地气”的产品时,同质化日益加剧、续航能力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各产品线的迫切需求。

有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续航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前方有什么困难,可穿戴设备仍然充满希望,坚定地走在路上。

如今即将进入新的一年,Moto迭代产品来袭;索尼正在大力推广E-ink电子墨水技术到可穿戴设备领域;市场表现日趋疲软的Pebble或将转而走高端定制路线。

我们相信,新的一年,可穿戴设备将继续取得长足进步,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