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万物互联是未来的趋势,但那是多远的未来呢?至少在过去的一年里,智能硬件市场刚刚经历了冰与火的沉浮。
一方面,新老巨头纷纷涌入智能硬件,竞相布局;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最初的热情逐渐耗尽。
投资者趋于谨慎观望,产品趋于同质化,点名时间也被迫改变;爆款大多是昙花一现,订单延迟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例如,曾经在众筹网站上大受欢迎的产品现在很少被使用。
曾经在微信朋友圈发图并获得数千万订单的新硬件,也遇到了与老罗同样的供应链问题。
除了草根创业者,互联网巨头也明显陷入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三星、微软、盛大等一线品牌的手表手环反响平平,苹果的智能家居布局Homekit无用武之地,谷歌的Google Glass存在感令人失望;奇虎安全防丢卫士拥有超过10万注册用户。
暂停并公开道歉,安全路由器就会陷入沉默。
如此看来,用“智能硬件死亡之谷”来形容这一年并不为过。
目前,除了充满想象力和未来感的概念外,智能硬件的使用价值大多停留在装酷、自我欣赏的科技玩具上。
智能硬件创业者普遍缺乏对应用场景和实用性的深入思考。
有很多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耗尽了融资。
还有更多的企业没有收到钱,正在努力寻找重新生存的方法。
这个行业就这样被扰乱了。
智能硬件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交叉的产物。
无论是进入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创业团队,还是探索移动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原有的思维都无法同时适用于双方。
双方都是巨头,却难免彼此陌生、冷漠。
如今智能硬件已经登上了两条船,成为这两个领域的边缘产业。
这是一个没有规则、甚至界限模糊的领域。
成长在其中,融入前一种思维,运行后一种操作习惯,显然有些不适应。
更大的一点是,如果双方向中间靠拢,都可以是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概念。
本来就不太清晰的市场,反而催化了更加不准确的定位和夸张。
需要。
就像Apple Watch一样,它只能与iPhone、iPad、Mac作为一个系列配合使用,才能实现强大的性能。
智能硬件也是如此。
当每一个硬件都能承担信息输入输出的功能,并且信息能够在云端共享时,最终才能提供非侵入式的智能体验。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物品,它们只是一些数据传输的单元,离互相提供输入输出的大数据网络还很遥远。
如果各个物品之间没有联系,即使是热门物品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巨大危险。
因此,当各方分裂时,冲锋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敢死队。
2018年,伴随智能硬件的投资热潮也经历了盛衰。
各类投资集中在天使轮和preA轮。
很难说一系列投资是否看到了这些概念的可行性,或者是否看到了这些概念的可行性。
只是急于利用陷阱。
创业热情激发了资本的热情,热钱不断煽动人们的热情。
虽然未来一片光明,但贸然进展难免会让人恐慌。
直到经历了死亡之谷,大家才平静下来。
至于周边产业,比如孵化器、垂直媒体、众筹平台等,都是同时出现的,但也没有想清楚。
事实上,与硅谷相比,中国人的务实本性让我们的创业者更擅长商业模式探索和运营推广。
这在O2O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智能硬件领域,可能会导致这个想法被传递。
我得早点开始商业探索,我看到他招待客人,我看到他……当然,这只是一波。
硬件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在技术层面。
如果两个问题不解决,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首先是互动。
鼠标创造了网络时代,触摸屏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那么在智能硬件或者万物互联的时代,好的交互方式不应该再是触摸式的。
如果你脑洞大开的话,恐怕是语音和行为上,甚至硬件都是通过预测你的行为来完成输入的。
但只要使用你的 Siri,你就会知道它最奇妙的价值在于被嘲笑。
如果交互的技术问题不解决,智能硬件可能不好用。
第二是电池寿命。
这个比较简单。
我真的能忍受每天给我的腕上设备充电一次吗?这也是为什么智能家居领域比可穿戴设备更早迎来实用场景,至少不存在续航问题。
App操作的过渡环节也损害了用户体验。
交互的困难使得硬件很难识别你的指令。
如果配备操作界面,会消耗巨大的电量。
嗯,我该怎么办?是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进行转换。
然而,用手机开灯和关灯并不比用手轻敲开关方便。
至于应用场景,当然都是基于技术可实现性。
如果智能马桶分不清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然后随意翻盖,那只能是一种负担。
是的,用户会透支一点点。
让用户如此恼火的团队问题当然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钱、没有人、没有供应链。
硬件生产和迭代的成本很高,总是把程序员逼死的节奏。
供应链是创业者最大的门槛。
对于这里的槽点,请知乎用户解释一下是最合适的。
知乎用户陈子涵回答了“为什么Kickstarter上很多热门硬件产品后来都死掉了?”的问题。
作为一个硬件老手,我只能说,年轻人,你太天真了。
走硬件创业之路,就是选择一世冲破魔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