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智能手环有多火爆,看看各大科技网站的曝光度,以及厂商竞相推出自家手环的频率就可以看出。
小米手环、微软手环、Fitbit 等知名手环现已亮相。
此外,还有其他品牌的手环也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让我们拆开这些手链,看看哪一款最难吸引你?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三大可穿戴设备中,智能手环知名度最高,解决方案也最成熟。
国内外知名硬件厂商和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智能手环产品。
然而,智能手环在用户心中的认可度并不高。
究其原因,还是续航差、同质化严重、外观丑陋等一系列老问题。
为什么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开发者和用户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在,我们抛开一切偏见,对智能手环进行拆解、分析,还原最真实的可穿戴设备。
小米手环VS Bong II 在百元以下的智能手环中,最受欢迎的是小米手环和Bong II。
小米手环的主芯片采用台湾华邦电子W25Q80BV,传感器采用ADI的三轴MEMS加速度传感器ADXL,蓝牙芯片采用Dialog的DA0蓝牙SoC。
小米手环更像是小米手机的延伸。
支持Android 4.4及以上MIUI,包括小米手机4、小米手机3、红米note 4G版本。
其功能包括基本步数统计、睡眠监测、卡路里计算,并通过设定目标帮助用户完成日常锻炼。
小米手环在功能方面并没有出色的表现。
从用户体验来看,其功能和价格都比较均衡,对得起79元的价格定位。
虽然小米手环在支持的系统方面还不是太开放,但今天,小米手环APP iOS版已经上线,支持iOS以上的智能设备。
总体而言,小米手环是入门级可穿戴产品的不错选择。
Bong II售价99元。
由于其售价与小米手环相似,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小米手环的“死对头”。
那么,它的内部结构比小米手环好在哪里呢? bong II的主芯片是Nordic nRF2蓝牙SoC。
nRF2 内置 32 位 ARM cortex-M0 处理器。
没有独立的中央处理模块。
传感器采用常见的ST LIS3DH三轴MEMS加速度传感器。
从bong II官网获悉,除了手环的基本功能外,bong还可以自动识别安静、步行、力量步行、复合运动等九种运动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bong II手环的内部方案与bong I没有太大区别,都是nRF2+LIS3DH的组合。
体验过的用户也表示,bong II的自动识别灵敏度不高,所以官网提到的九种自动模式识别值得商榷。
咕咚手环2 VS 华为AF 咕咚手环2主芯片采用ST的STM32LCBU6,一款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32位低功耗MCU,LED显示控制器为ST的8位MCU STM8LK3,传感器为ST的LIS3DH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蓝牙IC采用Nordic NRF。
咕咚手环2采用LED点阵显示。
值得一提的是,咕咚首次提出了手环ROM的概念,这意味着用户未来可以通过刷写ROM的方式对手环进行升级。
不过价格定位对于用户来说还是有点贵。
华为的AF主芯片采用Nordic蓝牙SoC nRF2,LED显示控制器采用ST 8位MCU STM8LK6,传感器也采用ST LIS3DH。
除了几项“基本功能”外,华为AF还支持来电提醒、手机检索和远程拍照功能。
不用说,来电提醒功能特指的是手机检索功能。
当手机超出蓝牙连接距离时,手环会震动并显示“LOST”。
这可以防止用户将手机丢失在某处。
遥控拍照功能比其他手环更好。
这是相当独特的。
进入“华为运动健康”APP,点击“远程拍照”,手机会进入取景界面,然后点击手环上的圆形触摸按钮即可完成拍照。
Fitbit Flex VS JAWBONE UP Fitbit Flex于2013年5月推出,成名较早,几乎成为健康追踪的代名词。
与手环配套的是PC蓝牙端。
将PC蓝牙端插入PC的USB接口,手环即可生效。
在范围内识别后,数据可自动传输至PC。
然而,现在来看,Fitbit Flex 的定价与它提供的功能并不匹配。
Fitbit Flex的主芯片是ST的32位MCU STM32LC6。
蓝牙解决方案使用 Nordic NRF。
该传感器为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我还没有找到关于使用哪种芯片的相关信息。
PC蓝牙端采用TI cc蓝牙低功耗。
系统芯片。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Fitbit Flex支持NFC识别,但NFC仅用于触发APP,无法同步数据。
而且,目前NFC在国内智能手机中的普及程度有限,这限制了该功能的范围。
同样作为一款“老牌”智能手环,JAWBONE UP 24的主芯片采用了TI经典的低功耗系列MSP,传感器采用了博世BMAEF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无线芯片则和大多数厂家一样,采用Nordic国家RF。
JAWBONE曾经被外界称赞的一件事就是其深入的数据分析。
它可以分析用户的睡眠时间、起床时间、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但现在看来这些功能已经成为智能手环的标配功能,而 JAWBONE 正在失去它。
至于JAWBONE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声音说JAWBONE不再创新。
JAWBONE UP24手环虽然售价较高,但其有限的功能无法与高昂的价格相匹配。
三星Gear Fit RVS微软手环三星Gear Fit R其实更像是一款智能手表。
主控采用ST公司的32位MCU STM32LC6。
无线芯片是 Broadcom BCMKUBG,支持 .11n、蓝牙 4.0+HS、FM,传感器有两种,分别是 BCMKUBG 和未知厂商的心率传感器。
三星结合自己在手机方面的优势,在Gear Fit R上安装了一块1.84英寸曲面Super AMOLED屏幕,分辨率为X,作为一款手环产品,已经是非常丰富的配置了。
支持多种无线技术、映美MPU-六轴MEMS和心率传感器,再加上时尚的外观和精致的做工,三星还是对得起它的价格定位的。
不过Gear Fit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它只有48小时。
电池寿命。
Microsoft Band也是一款“看起来”像智能手表的智能手环。
其主控芯片为Freescale Kinetis K24,一款基于ARM Cortex-M4的32位MCU。
无线模块采用Atheros ARBL3D蓝牙芯片。
屏幕1.4英寸,X分辨率,最让人惊喜的是Microsoft Band内置了温度、GPS、陀螺仪、加速度、心率等10个传感器!同时,用户可以在手环上下载微软云医疗服务Microsoft Health APP,并通过微软手环将自己的生理参数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
你看,微软Band的背后,是微软真正想要推广的云医疗——Microsoft Health! 综上所述,市场上主流的智能手环整体解决方案普遍采用“MCU+传感器+蓝牙”和“蓝牙SoC+传感器”模式。
不难发现,各个品牌的智能手环解决方案高度一致,无论是MCU、传感器还是无线芯片,各个厂商都选择了那些公司的解决方案。
据统计,大部分手环采用32位ARM Cortex系列芯片,其中ST的产品居多,少数厂家采用TI的MSP低功耗系列芯片;手环内置的MEMS传感器最常见的是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而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xis加速度传感器基本被ST的LIS3DH和博世的BMA垄断。
少数智能手环采用ADI的MEMS传感器。
值得注意的是,Innocent的加速+传感器组合MPU——近段时间势头强劲;在蓝牙方面,Nordic有很多蓝牙解决方案,其中蓝牙SoC NRF和nRF2最受欢迎。
不过,未来手环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内置蓝牙、WiFi、NFC等无线技术将逐渐成为趋势。
北欧可以用蓝牙征服世界。
能否长期保持第一的位置?很难说。
总的来说,现在的智能手环仅靠计步、卡路里计算、睡眠监测、静音闹钟等基本功能已经无法吸引用户。
用户也明白,仅仅通过不准确的步数和卡路里计算很难改变自己。
长期养成的生活、工作习惯,以及手机APP上“今日目标”等类似功能的设置,只能告诉用户你有多懒。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不重要。
厂商需要做的是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而不是向用户展示各种“打包”的数据。
市场上已经有采用六轴陀螺仪+加速度计MEMS解决方案的腕带。
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优势互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计步、运动状态监测等问题,但运动计算的精度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星和微软手环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手环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逐渐走向智能手表。
无论是功能还是外观,称其为智能手表更为合适,尽管它们与智能手表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区别。
系统。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人们的手腕上不会同时佩戴手链和手表。
手环和手表的定位基本都是手机的衍生配件,仅在性能和服务上有所不同。
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由技术障碍造成的“鸿沟”将会逐渐消失,两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另外,如果早些年谈论云的概念,还是有点模糊,但微软手环和Apple Watch的推出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云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微软健康和iHealth Kit短期内没有希望进入国内市场,但届时国内巨头必将推出自己的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