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手表、各种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产品的出现,各种可穿戴设备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些可穿戴设备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健身、锻炼的一些需求。
但也有比较突出的痛点,需要更多的突破。
人们普遍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在于广泛的医疗应用。
但目前可穿戴设备体验浅、连接价值弱、应用范围小。
其医疗化发展应重点突破六个方面。
可穿戴设备的“三大弱点” 从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发展来看,大量可穿戴设备功能相对单一、功能单一。
其中大部分是设备制造商推出的、供医学研究机构和医院医生使用的产品。
参与程度还比较低,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很少。
“体验浅、价值弱、应用规模小”的痛点比较明显。
1、经验浅薄。
从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功能来看,大部分功能仍集中在运动测试、健身辅助等方面,部分设备已经具备血压测试、血脂测试、血糖测试等功能。
不过,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具有血压检测、血脂检测、血糖检测等功能。
设备医疗应用价值不高,数据不够准确,监测程序不够科学,与疾病监测所需指标不相符。
这些决定了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只是表面的感官体验,深度的医疗应用尚不具备。
需要花时间。
2、连接价值弱可穿戴设备通常功能简单、技术含量低、可复制性强。
它们的持续连接价值有限,数据和监控的连续性也有限。
这些断断续续、断断续续的数据连接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医疗用途直线下降,其数据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
3、适用范围小。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运动、健身等领域。
医生和医院的参与相对较少。
医学研究应用和实际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应用范围更多的是民用、日常,医疗应用还有待完善。
“可穿戴设备医疗发展六大突破点” 国内可穿戴设备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产品虽多,但同质化严重,功能比较单一。
要成为真正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需要进行“六大突破”,在患者使用和医疗应用方面做出新亮点。
切入点:重点突破单一疾病、单一人群、单一区域,抢占主要社区流量入口和检测入口,快速进入移动医疗生态。
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与其他可穿戴设备的区别在于,它可以连接医生、患者、云端等各方,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医学中,真正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解决疾病问题。
同时,也将方便患者采集病理数据,方便就近诊断和治疗。
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往往针对特定疾病并拥有核心患者人群。
这些群体有各自显着的病理特征和各自的诊断和治疗需求。
这些在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中都是非常明显的。
沟通以及医患社区。
因此,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应该更加注重针对某些类型疾病的症状检测和数据收集,以方便医患沟通,让医生工作更有效率,同时与国家鼓励的结合分级诊疗,与区域诊疗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网点等有效合作。
在加强可穿戴设备快速检测的同时,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要抢占主治医生的流量入口和数据监控入口-患者社区,加强社区内疾病数据的收集、汇总、整理和分析,强化所获得的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医学性和连续性,使数据监测更加科学有效,打造医患的流量门户社区更具医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战略要点:推进云建设,推进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云对接。
随着移动医疗平台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一定能够与云端互联,所有数据都可以互联共享,每个患者都可以实现“云数据融合”,让医生开药、诊断因此,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以积极推进云端建设,加强云端集成和数据管控。
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好处就是携带方便、连接方便、数据方便。
与APP、医生等的结合,可以促进患者数据的采集传输和信息共享,可以实现患者、医生、云端的无缝连接,推动远程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
要点:连接医生和专家,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和技术服务,打造专业的医疗服务团队。
当前的可穿戴设备之所以沦为游戏工具、社交工具、娱乐工具,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医疗专业资源。
支持,没有优秀专业医生的介入,可穿戴设备无法发挥医疗功能,更谈不上获得患者的深度认可。
这就要求可穿戴设备更加注重与医学专家的合作,加强对可穿戴设备的医疗支持和解决方案设计。
和技术支持,提升其医疗应用价值。
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连接医生、患者和其他医疗实体,促进各方共赢;这些重要作用的发挥需要更强大的医生和专家团队的支持,更多的医学原理支持和技术服务支持以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加入才能让普通的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加强大和与众不同。
亮点:持续监测身体变化,提高诊断准确率,凸显远程诊断价值。
可穿戴设备普遍非常重视患者的便利性和人性化的工业设计。
患者便利旨在打造卓越的患者服务体验,让患者更高效地使用设备,人性化的工业设计使设备更加美观、可操作。
两者不可忽视。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更加注重专业的医疗支持,诊断更加有效。
要求更详细。
纵观国内可穿戴设备,往往注重工业设计,而很少关注医疗级应用。
研发团队中专业医疗人员相对较少,产品中融入的医疗理念、可采集的医疗数据也相对较少。
这也影响了患者医疗诊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导致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应用相对较少,这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
可穿戴设备需要凸显患者的医疗诊断价值,让数据能够真正体现自身的作用,让医生通过远程诊断提供初步的治疗意见。
只有将远程诊断与可穿戴设备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加快速的发展。
发展。
更深一点:深度提升医疗交互体验,力求专业、易用、反馈好。
当我们对比国内的可穿戴设备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通过运动数据收集并建立运动排名。
排名、拓展友情渠道等增加用户互动性,通过体育社交提高用户粘性。
这些方面是其向医疗化发展所必需的,但也需要加强医疗级的交互体验,传递更深入的可穿戴设备的医疗价值。
医疗交互对于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来说极其重要,需要更加注重医疗沟通,比如饮食禁忌、患者个人运动建议、个人用药提醒等。
这些交互要保持医疗专业性,方便易操作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反馈。
医疗互动可以将医疗内容融入医疗诊断建议中,并可以作为排名等评价指标之一。
它可以加强医疗内容在社区的传播。
这些都可以提升可穿戴设备的医疗价值,增强用户的信任度。
盈利点:创新盈利模式,硬件成本价卖设备,服务至上;解决方案主导,服务实现。
从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来看,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厂商的盈利模式都是通过销售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来盈利。
这种相对传统的盈利模式设计,使得其发展非常缓慢。
用户对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强烈渴望让其拥有了众多“粉丝”,但为了真正成为患者的个人可穿戴设备合作伙伴,可穿戴设备制造商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我们不妨学习“小米”的商业模式,以低价或成本价销售现有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从而扩大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使用率,提升设备的整体市场影响力。
同时,加强医生的专业后续服务,为患者制定定制化的医疗服务方案,通过服务方案而不是硬件销售来赚钱。
我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向医疗级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医学原理支撑、医疗服务支撑和技术支撑。
需要发挥相应的连接作用、诊断价值、数据价值、医疗价值和服务价值,深入把握突破的六个关键点,必将推动普通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为医疗级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