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概念目前非常流行,已成为IT行业新的亮点。
据IDC报告,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
然而,繁荣市场的背后却是缺乏相关指导标准的尴尬。
近日,德国莱茵TüV在北京向联想集团颁发了全球首张智能可穿戴设备证书,为标准制定做出了有益尝试。
据悉,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以下简称CWCISA)也将于本月中旬启动可穿戴标准的制定和测试工作。
据CNN 2月24日报道,不少用户反映Fitbit的Force系列运动追踪腕带很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和炎症,因此Fitbit决定召回该系列的所有产品。
这是可穿戴市场首次提出人身安全问题,引起业界轩然大波。
Fitbit首席执行官James Park在致用户的一封信中表示,约1.7%的Force腕带用户报告有皮肤过敏。
这种类型的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很可能是由设备不锈钢部件中的镍或腕带中使用的粘合剂等成分引起的。
事实上,关于IT产品的信息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这些相对私密的信息的保护还远远不够。
安全公司Accellion的一份报告称,英国超过80%的受访企业表示,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将带来更多风险,77%的企业尚未将可穿戴设备纳入其移动安全政策内。
卡巴斯基实验室高级安全研究员 David Jacoby 表示:“黑客甚至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入可穿戴设备。
”为什么行业标准的出台如此令人兴奋?注意力?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与人体贴近,需要用户长时间佩戴。
如果不能达到基本的安全标准,很容易威胁人类的健康。
如果可穿戴设备被黑客攻击,还存在私人数据被滥用的风险。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秘书长杨欣介绍,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标准。
这使得国内可穿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鱼龙混杂,极大地阻碍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投资。
可穿戴产品的验收;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缺失也使得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追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制约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那么可穿戴行业需要解决哪些标准问题呢? CWCISA认为,可穿戴设备本身的安全性、电池和电源适配器、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性、有害物质的使用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证评估,以尽量减少对用户的伤害。
同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软件缺陷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式产品,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迫切需要行业标准。
据CWCISA秘书长杨欣介绍,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将在近期筹备成立专业标准及培训委员会,积极推动中国可穿戴标准的实施。
届时,联盟将联合国内外知名标准化和认证检测机构,根据市场热点,立即推出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和认证。
同时,CWCISA将及时将可穿戴相关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强制性检测标准,并制定可穿戴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规范,帮助企业针对养老、医疗健康等行业开发更加多样化的应用。
杨欣表示,CWCISA将组织国内顶尖生产研发企业与国际标准化研究机构合作,帮助我国顶尖制造研发机构申请国际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