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先锋Jawbone的倒闭,给智能手环市场带来了终结

时间:2024-05-22 13:48:52 科技赋能

据外媒报道,前运动手环巨头Jawbone已经开始清算程序。

据称,该公司于6月19日向债权人发出通知,称已根据加州法律进入破产程序。

然而,当记者寻找中国厂商时访问Jawbone的官方网站时发现,除了网站上显示的产品没有购买链接外,Jawbone的网站与公司正常运营并无太大区别。

在亚马逊中国页面搜索Jawbone,有一款名为“Jawbone UP2新款智能手环蓝牙版”的产品定价。

98元,依然可以正常“加入购物车”。

最近的买家在2018年7月21日给出了一星评价(满分五星),并在评论区写道:“别被骗了,这家公司只提供一年保修,以后不提供任何保修。

” - 之后的销售服务。

”在Jawbone UP3蓝牙智能心率睡眠监测运动健康手环的评论区,有网友写道:“一开始我以为别人的差评是假的,但买了才发现是真的。

买了之后确实出问题了,充了一晚上客服就不管了,一直不在线,然后就给你录了视频。

手环不能作为证据……”事实上,5月底,外媒报道称Jawbone已经停止生产其UP系列手环。

2017年,Jawbone发布第一代UP手环,正式进军可穿戴市场。

当时,“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刚刚兴起。

既没有高性价比的小米手环压低行业价格,也没有更智能的Apple Watch瓜分市场份额。

虽然UP系列刚推出没几天就被批评“变砖”,官方不得不停止销售并对所有购买者进行赔偿,但毫无疑问,UP手环的发布将 Jawbone 放在地图上。

然而,仿佛被诅咒了一样,2018年发布了新版本的UP手环。

该设计一经认可,用户就开始抱怨它无法无线同步;在2016年的UP24中,该公司增加了无线同步功能,但承诺的防水功能仍然没有实现; 2015年秋季,官方终于宣布在新品UP3中加入防水功能,但随后排票推迟,产品未能如期发布; 2016年4月,Jawbone终于发布了UP3。

奇怪的是,新旗舰UP4也同时发布,而且充其量只是“防溅”而已。

现在Jawbone破产了,UP手环之前主推的呼吸监测和被动心率功能,就像它的防水功能一样,已经无法实现了。

热钱涌入导致估值过高。

Jawbone 一直在寻找买家,但没有结果。

Jawbone成立于2006年,最初生产蓝牙耳机和音箱,在美国市场拥有良好的声誉。

2017年,Jawbone获得风投机构Khosla Ventures投资的1万美元A轮融资。

一年后,顶级风投公司红杉资本向其投资1万美元。

2017年,Jawbone正式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

2017年,美国金融机构贝莱德向Jawbone提供了3亿美元贷款,该机构成为唯一有担保债权人。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Jawbone 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

去年 8 月,Jawbone 被曝未能及时向供应商支付 10,000 美元。

由于产品问题频发,Jawbone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5%。

其自身的战略问题让直接竞争对手 Fitbit 迎头赶上。

作为其第一大股东的贝莱德显然未能在智能可穿戴市场获得太多利润,去年还减记了其在Jawbone的股权资产。

即便如此,今年 9 月,Jawbone 仍筹集了 1.47 亿美元,使其估值达到 32 亿美元。

接下来的 11 月,在金融危机期间,Jawbone 解雇了 15% 的员工。

12月,贝莱德股价下跌69%。

陷入困境的Jawbone去年实际上从科威特投资局获得了1.65亿美元的融资,使其估值回到15亿美元。

如此大的融资显然会造成估值虚高,但估值与营收无关。

主权财富基金的介入不仅没能拯救Jawbone,而且由于估值高达15亿美元,急于寻求所有权变更的Jawbone最终也未能如愿。

可穿戴设备“手表”与“手环”之间的较量更具性价比。

据报道,Jawbon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正在成立一家新公司Jawbone Health Hub,该公司不仅将生产与健康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产品,还将为现代用户提供服务。

一些 Jawbone 设备提供服务。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Jawbone 都没有生存的希望。

作为可穿戴市场的先驱,这样的结局或许不仅仅意味着一家公司的消亡。

事实上,即使是长期占据可穿戴市场第一的Fitbit,现在也遇到了困难。

在可穿戴市场的产品中,智能手表厂商自去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逐渐超越手环厂商,占据市场榜首位置。

智能手表自诞生以来,一直专注于运动和健康两大市场。

除了作为运动手环显示时间日期、监测心率等健康数据外,还支持各种APP,方便用户随时查看信息。

巨头苹果iWatch和三星Galaxy Gear纷纷涌入,除了在品牌和技术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外,固有的规模成本也随意碾压了可穿戴市场的小玩家。

自去年年底以来,先是美国智能手表先驱Pebble突然倒闭,随后摩托罗拉也停止了自己的智能手表项目。

尽管市场一度怀疑“智能手表”是一个伪命题,但如今主流应用已经停止支持Apple Watch,Apple Watch与失去应用模块的普通电子手表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清晰。

模糊的。

不过,智能“手表”与“手环”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

本月初,IDC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超越Fitbit,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苹果排名第二,Fitbit 下滑至第三。

失去市场第一位置的Fitbit最近也推出了新款智能手表,但这仍然难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过去一年来,Fitbit 股价下跌约 60%。

然而,随着手表变得越来越智能,手环也开始回归“简约”的初衷。

除了保持10天以上的电池续航标准外,智能手环设计和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维修。

手环整体尺寸较小,而Apple Watch则相对笨重,不适合剧烈运动。

市场下行,智能手环急需嵌入新场景。

国内智能手环市场在2018年开始蓬勃发展,当时在淘宝上搜索智能手环产品时,出现了多个品牌。

从京东按价格区间分布结果来看,人民币以下品类占比70%。

国内市场形成之初,就自发地集中在低端市场。

但在一味追求低价、抑制成本的同质化竞争中,国内市场逐渐出现分层,领先优势日益明显。

数据显示,上半年,在中国智能手环市场,华为以超过30%的市场关注度夺得冠军;小米手环排名第二,而三星、Fitbit、Jawbone等国际品牌占比均在2%-8%之间。

随后,分层趋势更加明显。

华为最新发布的荣耀手环3,其价格优势被“健康看门人”概念所取代,拥有连续心率检测、专业睡眠监测、50米防水等运动健康卖点。

除了保持低价之外,小米还重新定义了小米手环,凸显手机配件的定位。

除了运动监控功能外,来电提醒、闹钟和身份识别分别针对未接来电、闹钟噪音和身份认证。

麻烦在于手机使用的三个痛点。

不过,颚骨的塌陷也反映出整个市场的衰落。

IDC今年一季度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万台,环比有所下降。

16.7%。

就中国市场而言,小米手机销量的下滑,势必对其定位为手机配件的小米手环造成一定的伤害。

微信运动将运动手环的很大一部分功能移植到了手机上,可以让用户零成本了解运动情况。

此时,运动手环的基本功能就失去了意义。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将回归理性,这个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除了健康方面的拓展,移动支付等新场景的植入或将成为智能手环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