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苹果春季发布会在美国旧金山耶尔巴布埃纳艺术中心举行。
苹果首席运营官在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苹果智能手表AppleWatch的售价和发布时间。
一时间,国内似乎又燃起了新一轮可穿戴设备的热情,尤其是走在可穿戴设备创业路上的人们。
他们期待可穿戴设备重复智能手机的发展模式,成为一个新的产业。
产品分类。
从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来看,它与总理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互联网+”理念完美契合。
当然,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例如,图曼科技早在2019年9月就开始设计和销售“T-Watch智能手表”,但由于种种原因于2020年2月关停。
知名自媒体用户抱怨付款后未收到手表,造成巨大的商业危机。
各类与智能手机相匹配的“手环”产品似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而在今年迄今为止的市场争夺战中,也成为了典型的激烈竞争场。
市场发展到今天,可穿戴设备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能否商用,而是何时商用。
创业者们在因为Apple Watch而期待市场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自己创业的领域其实是一个法律真空、充满障碍的行业。
首先,“可穿戴设备”这一概念本身在中国缺乏相应的法律定义。
只有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WCISA)等一些非政府组织正在开展工作。
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和总结,但在行业标准方面缺乏详细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只有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深圳经济特区等部分部委出台了一些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标准和政策。
描述。
因此,创业者现在应该做的就是从设备本身的功能上去寻找、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合法”。
例如,如果一家初创公司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内置无线芯片,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则应符合工信部颁发的《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必须申请入网其产品的访问许可证。
如果你正在设计制造一款可穿戴设备,需要收集用户信息,比如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外出就餐习惯等,以便利用大数据进行商业开发,那么对应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颁布的,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都是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规范。
产品设计过程。
更流行的是收集用户健康信息并最终将其用于开发一些用于医疗目的的产品。
除了上述规则外,创业者需要考虑的是,它可能被归类为“医疗器械”,且全部是民用产品。
中国最严格、最长的医疗器械审批制度。
可穿戴设备或许是创业的蓝海。
希望创业者一路上认真关注法律门槛,不要陷入进入这片蓝海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