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
Fitbit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作为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将裁员。
近两年来,整个智能可穿戴行业都充满了“斗争”,包括红极一时的Jawbone、科技巨头英特尔等。
如今,可穿戴设备已不再是科技行业的重磅产品。
即使运气好,可穿戴设备仍将是小众产品,由喜欢在手腕上接收电子邮件的健身爱好者或极客使用。
随着资本泡沫的破灭,智能穿戴行业的寒冬已经到来。
行业倒闭、并购比比皆是,智能穿戴厂商这两年过得并不好。
去年年底,智能穿戴行业巨头Fitbit收购了竞争对手Pebble,这意味着Pebble这个以众筹起家的品牌将正式消亡。
Pebble被誉为智能手表的鼻祖。
曾创造智能手表上线后一小时筹集1万美元的众筹神话。
从今天开始,Pebble的所有运营都将停止,大部分员工将离职,一些低价值的设备将被出售以偿还债务。
然而,收购了 Pebble 的 Fitbit 也遇到了困难。
近日,又传出Fitbit裁员的消息。
据了解,Fitbi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作为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裁员。
Fitbit近期预测,其第四季度设备销量将为1万台,收入将在5.72亿美元至5.8亿美元之间,而此前预计收入为7.25亿美元至7.5亿美元。
之间。
据了解,受裁员消息影响,Fitbit 股价在近期美股早盘交易中跌幅高达 14.22%,最低至 6.18 美元。
相比之下,Fitbit 今年 6 月上市时的股价为 20 美元。
这一数字甚至一度达到了50美元,这从该公司过去一两年的市场表现就可见一斑。
对于很多几年前蜂拥而至的智能硬件厂商来说,这个冬天来得有点太快了。
近年来,可穿戴行业的坏消息接连不断:微软暂停销售智能手环;英特尔或将收缩可穿戴设备业务;而Apple Watch第三季度销量同比暴跌71%。
早在年底,同为可穿戴设备巨头的Jawbone就宣布将裁员15%,并关闭位于美国纽约的办公室。
不难看出市场变化莫测。
行业泡沫正在逐渐消退。
可穿戴行业资本吹出的行业泡沫正在消退。
市场分析机构IDC去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整体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大幅萎缩51.6%”,且大部分是利润相对较低的智能手环。
如果设备不赚钱,资本不输血,厂商肯定会过得很艰难。
“穿戴式”似乎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代名词,尤其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这两种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IDC发布的报告称,今年一季度,智能手环仍占据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不过,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环品类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IDC甚至预测,2020年智能手环在可穿戴市场的份额将下降至28.5%。
智能手环的悲剧恰恰反映了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通病:用户粘性不足、产品迭代缓慢。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智能穿戴产品不仅仅是用户所需要的。
这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普遍普及的一大瓶颈。
同时,在智能穿戴行业中,智能手环相对受欢迎,但由于期间利润相对较低,目前很难通过生产单个可穿戴设备来盈利。
整个行业逐渐成为手机厂商、时尚厂商吸引用户的附属品;此外,智能穿戴设备要么不美观,需要每天充电一次,要么是因为理念过于前卫但技术无法实现,最终导致消费者尝试后望而却步。
转型势在必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智能穿戴厂商都已成为昨日黄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不少厂家表现得很活跃。
例如,因小米手环而出名的华米科技,被认为是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成功玩家。
近日,面对Pebble的低销量,华米科技CEO黄汪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黄旺认为,欧美智能硬件企业由于远离中国、供应链和制造中心,研发效率低、成本控制能力差。
可见,可穿戴厂商想要在智能硬件领域有所突破,团队要尽量靠近供应链和制造中心,招募一支扎实可靠的硬件团队,告别抄袭,深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
这是成功的基础。
此外,Fitbit通过这次裁员还给了我们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可穿戴设备行业,将从单一产品销售阶段走向大数据的价值挖掘阶段。
。
这些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挖掘不仅仅局限于Fitbit的数据挖掘模型,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大数据商业价值挖掘模型。
这包括为一些专业培训师提供分析报告,或者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指导建议,以及为相关企业提供相关数据报告,以及相关广告的投放等。
这将是可穿戴可穿戴技术的下一步。
装备行业盈利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