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在烧掉十亿美元并遗憾地离开现场后,Jawbone 是天意还是自作自受?

时间:2024-05-22 13:38:50 科技赋能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会在明天晚上死去。

但 Jawbone 甚至没能赶到“明晚”。

就在一周前,一度估值30亿美元的可穿戴设备公司Jawbone因经济压力而进入清算。

Jawbone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成立了一家名为Jawbone Health Hub的新公司,专门从事与健康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

许多原来的 Jawbone 员工也加入了这家新公司。

有人说Jawbone的失败是因为可穿戴设备行业本身没用。

即使是该领域最明星的产品Apple Watch,也面临着销售低迷的问题。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综合的几组数据。

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18-2017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呈现增长趋势,下图中蓝色部分代表的手环设备的单位出货量也将持续增长。

但由于其他类型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其在所有可穿戴设备中的比例将会略有下降。

到今年,可穿戴手环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15亿部。

Statista对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预测显示,根据CCSinsight的数据,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

到2020年,以智能手环为主的健康追踪设备将继续在可穿戴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据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产业规模预计为1亿美元,到2018年将达到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1%。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市场,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先进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物联网连接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连接技术日益便捷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创新。

增加。

IDC还预测,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价值将翻一番,今年智能手环的销量将达到1万台。

这些数据都表明,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Jawbone的离开无非是其自身的战略失误。

Fitbit和小米都实现了盈利,智能手表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可穿戴设备也会出现新的成员。

可穿戴设备不火吗?此时此刻,曾经的智能手环领头羊Jawbone为何落得被清算的下场?这是一个盲目追潮流的故事。

如果你了解 Jawbone 向可穿戴设备转型的历史,你可能会感慨地说:早知道有今天,何必一开始就这么麻烦呢。

Jawbone成立于2006年,从一开始就是一家致力于设计产品的公司。

2008年,Jawbone顶级设计师Yves Behar设计的蓝牙耳机让Jawbone慢慢走向盈利。

随后,Jawbone还推出了时尚的便携式蓝牙音箱Jambox。

Jambox一度成为苹果专卖店音箱品类的销售冠军,被称为“美国人最喜爱的蓝牙音箱”。

如果 Jawbone 继续打磨其最成功的产品——智能音箱,它或许能够利用其广受欢迎的语音助手取得今天的又一次成功。

然而,在可穿戴设备风头正劲的2009年,或许是觉得扬声器和耳机太缺乏想象力,Jawbone决定转型可穿戴设备,推出了智能手环。

有了前两次成功的经验,Jawbone的手环产品自然设计感十足,并且成功获得了大量融资。

然而,这一次,Jawbone 没有押对筹码。

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Jawbone的设计过度追求时尚感。

当时技术和硬件技术还不成熟,无法支持。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

将概念产品当作量产产品的问题与Jawbone CEO的错误决策密切相关。

“确实,Jawbone 的外观设计不错,但不利于产品生产。

Jawbone 使用一体式柔性电路板来覆盖它。

虽然看起来优雅,但也导致良品率低、维护成本高。

被消费者戏称为“死亡三月”。

竞争对手Fitbit和小米手环采用的分体式设计更符合时代。

先天不足,后天缺乏努力。

如果回顾一开始,你可以发现Jawbone并不是一款智能产品,它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来弥补其先天的缺陷。

Jawbone 的两位创始人 Hosain Rehman 和 Alexander Asseily 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一开始,Jawbone主要从事一些国防相关的项目,比如降噪耳机的开发。

其CTO Michael Luna没有任何学术背景,在加入Jawbone之前主要在移动互联网服务和通信公司工作。

Jawbone 的产品经理 Travis Bogard 是一名程序员,也是前销售总监。

从Travis的Linkedin账户中还可以看到,在Jawbone,Travis“领导了手环的产品路线图,并制定了市场、产品、客户服务和业务发展战略”。

尽管这些策略帮助Jawbone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但Travis缺乏硬件产品的领导经验,消费者也不认可他领导的产品策略。

在智能手环市场,Jawbone在人才方面并没有做好良好的布局。

虽然Jawbone尝试了一些微调,比如聘请LinkedIn数据科学家Monica Rogati担任副总裁、收购Massive Health、设计公司Visere以及生产健康监测臂带的BodyMedia等。

但从产品角度来看,这些微调没有影响。

这是你自己的错,错失了Jawbone会后悔的机会,不仅仅是在产品定位和人才方面。

在召回第一代产品后,Jawbone 于 2016 年宣布推出 Up24。

UP move 于 2016 年推出,除了按键式设计和超长电池续航时间外,没有什么新功能。

年内,陆续发布了UP2、UP3、UP4三款产品。

UP2是UP24的高级版本,只是在外观上多了一些选择。

除了支持美国运通卡的电子支付功能外,UP3和UP4几乎没有区别,UP3已经延迟了5个月。

年中,Jawbone 停止生产智能手环设备。

这一切都说明了Jawbone管理能力的糟糕。

对此,黄旺先生表示:“Jawbone供应链能力薄弱、成本控制能力极差、产品迭代缓慢是硅谷智能硬件公司的通病,但Jawbone在这方面特别差,甚至比健身器。

最终产品没有竞争力。

“同时,Jawbone的产品质量和公司声誉对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损害。

Jawbone在产品定价方面给自己挖了坑,竞争对手Fitbit的每一款产品都比Jawbone便宜几十美元。

从产品类型来看Fitbit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甚至推出了智能手表,在功能上,Jawbone Up3虽然增加了心率测量功能,但无法实时监测,准确度较低。

据Mobihealthnews报道,根据一些评论,Fitbit和小米手环都能以相对较高的精度监测实时心率,与其他产品相比,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优越的功能,因此只能将消费者转向竞争对手。

2020 年,Fitbit 销量占健康追踪器总销量的 68%,而到了 2020 年,根据 BusinessWire 的数据,Jawbone 已被归类为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可怜的“其他”,其市场份额已经下降。

已被其他公司占用。

如果Jawbone在第一代产品召回后能够认真研究用户需求,重新定位,打磨产品,就不会失去第一的位置,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抢占市场。

2018年,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企业都痴迷于融资,而在扩张、爆裂的智能手环企业中,Jawbone应该是最不缺钱的一家。

其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总能凭借自己的人脉筹集大量资金。

即使在 2006 年 Jawbone 陷入衰退时,他仍从科威特投资局筹集了 1.65 亿美元。

Jawbone 还获得了顶级机构的投资。

红杉资本、Andreessen Horowitz、Khosla Ventures 和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以及主权财富基金都投资了 Jawbone。

前后,Jawbone共获得9.51亿投资。

Jawbone 首席执行官 Hosain Rehman 但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黄旺先生告诉雷锋网:“Jawbone筹集的资金用于收购一些看似领先但短期内无法投入产品的‘先进技术’,这花费了很多钱。

”仅收购 Body Media,Jawbone 就花费了 1 亿美元。

Jawbone 花了很多钱,但无法提供承诺的功能,并且延迟了产品交付。

Jawbone曾经有机会被Fitbit收购,但Jawbone觉得Fitbit的报价太低,所以交易没有谈成,只能倒计时离开的日子。

Jawbone 的死是他亲手造成的。

在战略上,领导层未能在产品定位、人才、管理、资金等方面做出良好决策。

他们牺牲了利益,将机会让给了竞争对手。

然而,他们不愿醒来,把钱烧光了,路就到了尽头。

这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无关。

Jawbone 本身是第一个落后的。

遗憾的是,这位昔日智能手环的先驱者无缘见证可穿戴设备的崛起而遗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