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也算得上是行业领头羊了——不管领导者好坏,至少它带出了很多弟子和弟子。
前段时间,小米推出了小米耳机和入耳式耳机,锤子自然也不甘落后。
老罗的锤子现已加入小米的豪华产品线计划,开始做耳机了!今天拿到了锤子耳机,拿到手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三频平衡版,正是我想要的,好吧。
我为什么不把它拆开?我们直奔黄龙吧。
看外包装。
包装非常简单,由再生纸制成,尺寸很小,大约是我之前EDC帖子中的铅笔盒大小。
里面呢?分为两个空间,一个放耳机,一个放耳罩。
耳机颜色为红色,腔体为不太常见的圆角立方体样式,耳罩较细长。
背面有网状结构。
是开放式设计吗?耳机线更加柔韧。
插头是银色的。
这意味着它绝对不会镀金。
线控长,有音量调节功能,颜色一致。
深受好评。
盒子背面有参数说明。
1、外观、做工、佩戴感受。
锤子耳机的做工还是不错的。
外壳由塑料制成,没有分型线或粘合缝。
光泽和着色效果都不错,观感也比较温馨。
老罗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选择仿金属颜色,因为最终的结果大部分都是假的……但耳机的内腔实际上是铝合金(或部分铝合金)制成的。
只需取下耳罩即可。
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属导管及其后面的连接部件均嵌入塑料外壳内。
接缝还是比较严密的,染色也一致,不专门看是看不出来的。
铝合金加工没有毛刺,好评。
至于背面的网状结构,一开始我以为是开放式的设计,但实际感觉并没有被遮挡的感觉。
难道和坚果手机上的扬声器打开一样吗?参数中没有具体说明这一点,所以值得怀疑。
外壳与电缆的连接采用橡胶制成并密封。
左右插头的标记比较低调,看不清楚。
幸运的是,可以通过电缆控制来区分它们。
直排控的外观、质感、接缝都不错,但手感有点硬。
音量+-和中间开/关键的手感不同,但键程的反馈比较清晰,按下或不按下时不会有混乱的情况。
我什至感觉不到尴尬。
线材柔软且有弹性。
这种线材其实比硬线更适合我,因为我觉得软线更容易存放,即使扔成一团也不会太纠结。
Hammer耳机的线材虽然表面有橡胶感,但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很小,所以即使缠在一起也很容易摆脱。
反向佩戴非常方便,线材距离耳朵比较近,听诊器效应也不严重。
整体体验和我手上的罗技UEVM非常接近。
与我手中的Siege耳机相比,耳机线材较硬,但摩擦力较高。
听诊器效应严重,容易缠结,难以解开。
如果将金属丝绕在耳朵上并向后佩戴,由于金属丝太坚固,它会抬起并与耳廓分离。
你必须使用锻炼。
耳挂只能固定……锤子耳机的线材款式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
实际佩戴时感觉如何?佩戴时,由于外壳为立方体结构,体积比较大,而且配套的耳罩设计为佩戴较深,所以体验不好,感觉戴不牢。
外壳对耳朵前面的耳廓干扰严重,只能戴上。
耳机佩戴时屁股向上抬起,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深入耳道,因为耳机被长屁股挡住,边缘锋利。
耳罩材质尚可,塞紧时隔音效果不错。
也许是因为我是一个奇怪的人,但我不得不说腔体设计确实远离人体工程学。
考虑到1元的价格,可选择的模具很多,而且很多标配的设计也非常适合佩戴。
我不知道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这样的形状。
向后佩戴时,由于角度的原因,比直立佩戴时更难深入穿透,隔音效果也明显不如直立佩戴时。
而且,此时线控的位置已经提升到耳垂附近。
实际测试中,通话对方根本听不到我说的话。
据说戴反了基本就不能用了。
总体来说,做工和佩戴体验可以和三星半比,因为老罗说这是为了和价位以上的耳机竞争,但实际上感觉只有线材是达标的,而且比很多200到300元甚至更便宜的耳机都便宜。
都可能失败,至少兼容性不够。
做工方面,现在很多耳机的做工都还不错。
比如Siege的金属色塑料外壳,光泽度就非常好。
我们先忽略Siege 300多块钱的价格。
结合悲惨的线控设计,最多可以给3星半。
。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动圈耳机来说,缩小体积要比动铁耳机麻烦很多。
要么形状贴近耳朵,以蜿蜒的方式输出声音,要么利用微动圈将耳机做成两个小耳机。
将棍子插进耳朵里。
AKG等K仍然是微动线圈最流行的技术。
过去,微动线圈是创新的。
他们家的小耳塞佩戴起来非常舒服,他们的标志性产品就是“胶囊”。
铁三角的微圈也很小。
近年来,由于音质玄学,大家都认为动圈单元越大,动力就越强,所以微动圈耳机并不是那么主流,一般都是入门级产品。
说实话,锤子耳机据说是10mm微动圈,但看上去尺寸不太一样。
手上的Siege耳机也是10mm动圈。
两款耳机的周长相差不大,但 Siege 巧妙地将导管凸出,而且腔体的弧度有点仿生设计,从入耳深度到耳骨的舒适度要好一些。
不过有一个突出的部分还是让我的耳朵感觉有点别扭。
也许我的耳朵真的很奇怪... 2. 刚开始听陶罐的时候我不太相信。
说实话,我的K砂锅用了一年了,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我也听了两个月的大耳机AKG,没什么感觉。
区别。
至于《Siege》听的时间越长,我并没有觉得声音有什么好转(广告上说不需要刻录机)。
相反,熟悉了之后,就觉得中高音太大了,有的歌会摇到地上。
所以我开始听他们的。
我把它从盒子里拿出来后直接插入FiiO X1。
我先试一下,然后再说……为了不跟别人说的一样,我决定听了5天后,写个两部分的评论看看如果真的有什么改进的话。
初听体验:其实我对这款耳机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因为我听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任何不舒服的调音,这很正常。
低音每次都动,高音咔哒七里,中音部分歌手的歌声是啊啊啊。
比飞利浦百元耳机不知道好多少倍,比Skullcandy这样的主流潮流耳机好太多了。
啊,好多了。
至于配件方面对比很多手机,不算苹果的earpods,不得不说我以前在OPPO就很厉害了,诺基亚的Lumi的配件肯定不如苹果的。
Hammer耳机的解析能力相当不错——好吧,我不想夸大我的话。
简单来说,Hammer耳机可以很好地还原各种乐器的声音效果。
它们并不乏味或破碎,也没有走调。
他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可靠性水平。
耳机标准。
在编曲比较复杂的歌曲中,Hammer耳机似乎对某些声音进行了优化。
这些声音集中在中高频,比如沙锤、三角铁、铙钹等乐器,与其他耳机相比可能并不突出。
锤声的衬托下,余音不绝,足足持续了三天。
初听感觉还不错,但听久了就觉得有点吵了。
主要原因是声音虽然多,但有力却显得拥挤……人声部分总体来说还是蛮好听的,可以明显听出有增强,齿音比有UM 比我的多得多,而且比 Siege 更凶猛。
好在比我之前买的80块钱的DIY破坏性声乐女毒靠谱多了,而且每句话后面都没有“”之类的东西。
“呲”的效果是,有些歌曲中歌手的声音感觉有点假——男歌手更突出,尤其是沙哑的男歌手,喉咙声音增强,仿佛歌声是从收音机里传来的。
这个音频美化其实有点像PS。
美女照片打磨一下还可以,但大男人打磨后更有可能变成娘娘腔。
亲爱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宋冬野的《安和桥》。
之前的DIY让我瞬间感觉宋胖子年轻了几岁。
还有席琳迪翁的《Breakaway》。
喉音太厉害了,感觉娣姐的声带都快炸裂了……你是说U2的《one》?天哪,听着主唱的肝都快吐了,分分钟在工作中一口鲜血倒下……锤子也有一点,但没那么残暴,主要是他的声音有点更冷更硬。
但UM根本没有。
甚至可以说,UM作为动铁,在人声方面比Hammer耳机更加温暖。
嗯,AKG……它基本上是一击一击的热门歌曲,并且在人声方面没有太多细节。
其实就音频而言,很难像PS那样分层做遮罩。
磨皮只磨脸不磨头发,或者磨刀可以达到刀锋利霜什么的。
我听了一些蹩脚的耳机。
我发现对于某个频段进行了专门增强的耳机,比普通的耳机更难杂食,因为几乎不可能保证每首歌曲只美化人声而其他乐器不受影响。
所以当我用Hammer耳机听门德尔松的交响曲时,你可以想象我的崩溃。
简而言之,如果音乐中没有人声,但配器声音很大,这??些耳机就会有高频和低频。
我又找到了一张新派古典专辑《Chopinderful!:Chopin meets jazz》,低音也很闷。
至于低频,我先尝试了摇滚乐。
一些摇滚音乐是可以的,比如像 Fall Out Boy 这样更受欢迎的乐队,或者像 Evanence 这样的高音女声乐队。
我感觉还不错。
玩一次就很有趣了。
如果是像Rammstein(Chariot)这样的老派重金属,低频就有点混了……所以这个塞子更适合上下运动范围较宽的音乐,或者简单的编曲,一把吉他一只鼓。
听起来相当有毒。
和 Edsheeran 一样,录音就像拿着吉他坐在空房间里然后开始演奏(典型的例子是 《one》)。
同理,如果是在欧美流行的话,就更适合打破常规。
就像Taylor Swift的《》一样,这张专辑很受欢迎,咚咚咚咚,还是Lorde,一个常年不洗头的女孩。
歌曲听起来很好听,也很毒。
也就是说,这款耳机的低音虽然强劲,但却是混杂的,低频表现不如高中频,尤其是多种乐器交响、低频变化很快的时候……这虽不如《围城》,但论热闹程度,却比UM要差一些,毕竟后者的单体动铁低频相对较弱。
K虽然分辨率一般,但因其单位面积大、开放式设计,不那么混乱而广受欢迎。
听听Rihanna、Jesse Ding、水果姐、Biangse、Kai$isha这玩意儿,也算是英雄有地方玩了……或者是小清新民窑(一定要记住是女民谣)歌曲优先):灯亮了,灯亮了,灯亮了,舞贪了,话贪了,来哈尔的四大特色吧!在一切都变了的场景中,等待下一个黎明!王胡子见鬼去吧!额外 《换耳套》 今天在办公室,我将耳机插入电脑,开始漫不经心地在媒体库中循环播放我的耳机。
忽然想起抽屉里有几副《围攻》的耳罩。
所以我很轻松地就穿上了!惊人的!别说了!穿起来还是蛮舒服的!听听看!频率太低了! !低频去哪儿了? !把低频还给我! !啊! !就连歌声都被打破了!所以,锤子耳机选择这么小开口的耳罩,目的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更换其他类型的耳罩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请谨慎。
3。
煮5天(每天约20小时)后的感觉。
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起,我就想都没想就把它插到我的红米2上播放播放列表。
当然,手机总是要充电以避免关机。
使用了两天,发现红米内置播放器总是自动停止播放。
后来换用魅族MX,配合各种收音软件,终于达到了连续播放的状态。
截至今天11-15,我已经断断续续使用了5、6天了。
我觉得已经足够了,所以决定今天开始正式评测。
配对的播放器是Iphone 6。
说实话,我不知道关掉手机是否会有帮助,但至少这几天我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
果然,今天开始听的时候,心情比刚打开包装的时候平静多了。
至少此时感觉低频没那么强烈了。
先介绍一下主观感受: 1、从分析来看,锤子耳机保持了不错的水平。
我尝试过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
我感觉里面的音乐和音色还是很积极的,听感比较干净。
没有不舒服的高音和低音。
不过人声部分听上去还是被美化了,有点尖锐,但并没有明显的不自然的感觉,也没有出现剧烈的嘶嘶喉音的过度强化。
2.我手上的是三频平衡版,但我的感觉是三频不平衡。
应该说中频非常突出,就三频段的音质而言,中频也是最好的。
从听音来看,中频的人声和乐器明显更靠近前方,这部分是大多数歌曲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但中频虽强,但并没有完全掩盖高低频。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及格了。
然而,在某些音乐中,由于录音特性或编曲的差异,效果会很奇怪。
这里有两个例子:《Fall out Boys》的《My songs know what you did in the dark》和《Kate Havnevik》的《Kaleidoscope》,听起来很奇怪,而且出现了。
它创造了以前任何耳机或扬声器都从未达到过的效果。
但是《immoral》《Phoenix》没问题,奇怪。
高频方面,算得上是适中的中频,但比中频差一些,有时感觉有点散、无力。
低频是这款三频均衡器插头最惨的一点,当然也和它整体的调音方式有关。
这个插头的低频好吗?坏与否?我越听,就越困惑。
我觉得这些歌还可以,但如果换几首歌就乱了。
关键是这些歌曲明显属于同一流派!而且乐器也没有太大区别。
这也让我很头疼。
你说耳机不好,其实耳机还不错。
他们说它们很好,但有时它们并不好……当我听一些长或复杂的低频音乐时,我会感到焦虑。
比如火葬场女王的《样儿 & biu特否》声音太大了,让我浑身不舒服。
还有各种重管乐器(各种圆号)的作品,比如各种交响曲,如果有管风琴就太好了。
说它只是经典还好,但即便是《环太平洋》那曲的著名电影配乐《环太平洋》(这个汽车轮子的话)也绝对是悲剧性的,低频表现还是比较混杂。
但当我听一些摇滚、重金属等,比如Chariot的《娘》(嘀咕)或者《你在哪点儿》(Wo bist du),邦乔伟的《介就我生活》(it's my life),我就激动得目瞪口呆。
但听Secondhand Rose的《仙儿》时,中频太突出了,听起来不像摇滚。
感觉《二手玫瑰》瞬间成为了春晚的主旋律歌手……另一首歌《娘》(妈妈),来自佛罗伦萨和机器,高潮时的和声听起来太空灵了。
不太刺激的音乐和我第一次听到时一样。
大部分伴奏简单的新鲜歌曲,比如Colbie Caillat的《Try》都非常好听。
闻之者惊,听者落泪。
连卡的《The show》也是如此也让我这个半成年的怪胎有种猫挠头的感觉~ 4。
整体聆听体验的总结。
锤子耳机的整体听感……感觉整个声音被拉得更远,以营造“大场”和“声音定位”的效果,营造出一种空旷感,仿佛置身于面向舞台的大剧院。
聆听体验不错,但第三频段还是有点拥挤,有时会让人感觉high不起来。
中音突出,人声表现不错,低频鼓声有力,但仅限于鼓声。
所以我觉得这款耳机比较适合以下音乐:清新的女声、清新的男声——比如钢琴或者吉他的弹奏和演唱。
普通流行音乐,高端歌曲——欧美流行音乐,有鼓机伴奏,剩下的只是哀歌;或者《不得不爱》《珊瑚海》之类的华语流行音乐,反正我也体验过周杰伦的金属音乐。
摇滚 - 低频有点吵,但仍然相当不错。
轻音乐——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各种独奏……或者不太复杂的纯音乐,比如天空之城。
它不适合以下音乐(或容易出现问题的音乐 - 它可能是一个陷阱,也可能不错): 交响曲 - 柴可夫斯基,你可以去睡觉,忘记瓦格纳。
电影原声 - 这取决于电影。
但说实话,中频三频突出、低频稍显拥挤、容易疲劳的耳机并不是看电影、听原声的最佳选择。
实验音乐、世界音乐——这些类型的音乐主要是太多样化了,可能会发生同一张专辑中的一首歌很棒而下一首歌很愚蠢的情况。
最不适合的音乐——Lo-Fi之类的低保真音乐,或者刻意录有噪音的音乐,噪音会比较明显。
但估计现在听那种音乐的人不多了。
总体来说,这款耳塞能够满足普通人的聆听习惯。
音质评价:四星。
扣一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对食物挑剔。
毕竟不挑食的耳机很少,而不挑食的也不一定是好耳机。
但我也因为如此挑剔而醉了。
?锤子平衡版突出中频。
相比之下,它的整体品质与earpod并没有太大区别。
耳塞在耳朵中间,声音比较开阔,但是耳塞不隔音,所以我给他们打了个平手。
与K相比,Hammer耳机还输在声音不够开阔、弹性不够,但这个差距对于大多数耳机来说都或多或少存在。
如果你出去街上,锤子耳机的隔音效果更好,所以你的票肯定会投给锤子耳机。
与高出半价位的Siege相比,Siege的三频表现更好,佩戴舒适度也更好。
不过,锤子耳机推出后预计会跌破这个价格。
而且,《Siege》的声音也相当特别。
据说和动铁雕像很像,但实际上并不一样。
天气有点冷,公众接受度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与动铁UEVM相比,Hammer失去了全部三个频率,尤其是低音,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优势。
虽然现在一些所谓的“三频平衡”动圈耳机走的是削弱低频、提升中高频、锐化声音至冷色调的路线,但低频仍然有优势。
锤子是三频平衡中低频,所以和几十元的各种普通手机插头,以及不到一万块钱的各种品牌低端插头相比,它就输给了动铁。
百元左右的,甚至还有潮流品牌凹形插头。
型塞和锤子优势明显,用一只耳朵就能听出来。
6。
通话及线控效果测试。
线控测试我使用的是iPhone 6,兼容性很好。
安卓的话,我用的是红米2(不是Note),也可以正常使用。
好的!对于通话来说,得益于麦克风的位置较高(必须直立佩戴),说话更加方便。
对方也表示,讲话听得很清楚,这里的接收端也很清楚。
毕竟通话的要求比音乐低很多……结论:1、想要提高佩戴感,不要只注重凹造型。
腔体和耳罩都需要改进。
2、~元的时候性价比最好,因为80%以上的塞子都比这个好。
3.声音还不错。
而且不确定是不是因为佩戴不舒服影响了听力测试。
反正每唱半首歌就要动动耳塞,感觉永远贴不紧。
对于消费者来说,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激烈越好。
一是可以有效降低购买价格,二是选择更多。
但不得不说的是,小米和锤子所采用的生产模式本质上并不新鲜。
虽然有着“互联网”的噱头,但实际上还是和OEM、ODM一样。
只是小米这些产品的风格比较统一。
早在二战结束时,就有美国商人去日本、德国低价购买相机,然后刻上自己的“品牌”(实际上是经销商的名字,可以说连专门的相机都没有)相机品牌),然后在国内销售。
现在理光,宾得,或者我们叫他理光宾得……还有玛米亚等厂商都生产了很多这样的OEM产品。
为什么要用相机来举例呢?关键是美国人这么多年一直在卖OEM产品,但最终没有诞生一个大的相机制造商,更没有什么技术或概念等等,那些知名的、受欢迎的相机仍然掌握在德国手中和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当德国和日本从战后经济萧条中复苏后,那些OEM产品就消失了,并以更先进的产品和自有品牌主导了市场。
可见,OEM归OEM,技术归技术。
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真正好的产品往往是由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线的公司生产的,而不是被各种黑幕贴牌产品所主导。
当然,小米的做法的优点是灵活多变,不像传统厂商大获成功后难以翻身。
我只是想澄清一个道理:在代工的今天,只要有良心,产品肯定是好的,但真正的专业品质,或者说占据行业制高点的产品,还是掌握在那些人手里。
专业制造商。
购买时,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你相信这个 OEM,你就可以毁灭世界......你说,如果有一天小米和锤子开始收购他们呢?专业厂家应该做什么?比如收购森海塞尔或者夏普、索尼什么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的开始收购生产线,小米和锤子也将面临与传统制造业同样的问题。
从雷布思和老罗平时的行为来看,这种事情在他们的一生中可能不会发生。
……换句话来说,任何遵循他们模式的公司都不会轻易跳进制造坑。
他们只需利用东风就可以了。
那么你明白格力老板为什么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如此嚣张了吗?因为双方都知道,吹牛就是吹牛,没有人可以取代对方。
也许有一天你要求我……(互相求)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