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面对可穿戴设备,ARM该何去何从?

时间:2024-05-22 13:31:54 科技赋能

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从智能手机到现在的智能硬件,我们看到产品在升级,技术也在创新。

有的企业走向了辉煌,有的企业则被无情洗牌。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阶段,ARM被认为是绝对的赢家。

虽然它从未推出过自己的产品,但全球95%的智能手机都有这家公司的影子。

ARM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当然,没有一家科技公司会缺席物联网带来的市场。

ARM从去年开始正式进军物联网领域。

ARM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表示,作为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它与大多数移动芯片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将继续深入到物联网领域。

预计五年内,ARM在物联网领域的业务占比将达到25%。

ARM打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 2008年ARM成立后,并没有真正进军手机领域。

它一开始提供的技术主要用在打印机等产品上。

吴雄昂表示,诺基亚是ARM进军手机领域的主要推动力。

他们认为低功耗对于手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标志着ARM正式进军移动设备领域。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95%的智能手机都应用了ARM芯片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英特尔在PC端垄断了十几年,与微软形成的生态系统给竞争对手留下的机会不多;与Intel相对应的是,ARM也占据了移动端的绝大多数份额。

有些市场,但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

ARM构建的生态系统是ARM提供一个授权,企业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就减少了碎片化开发的可能性。

但我们不会阻止这些合作伙伴的发展。

高通、联发科,甚至小米、华为等公司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产品。

在这个生态系统下,ARM在移动市场取得了成功,我们在物联网领域也非常有信心,因为在这个环境下产品差异化会更加明显,开放的生态系统会更加重要。

还需要建立物联网领域的标准。

事实上,在物联网领域,硬件公司和云服务公司都在尝试建立自己的一套标准。

例如,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不一致,导致设备之间无法实现联动。

长远来看,用户体验必然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厂商的设计也无法统一管理。

吴雄昂认为,统一各种设备之间的接口非常重要,比如在家庭环境中,从家庭监控到各种传感器。

硬件清单很长,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设备管理解决方案,可以简化设备更新的工作。

去年,ARM宣布推出mbed物联网系统(预计今年正式推出)。

推出这个操作系统的原因很简单。

ARM与所有硬件公司,包括云服务商都没有竞争关系,所以硬件厂商更喜欢我们来做。

这样的标准化体系。

ARM 与 X86 和 MIPS 竞争吗?目前主流的芯片架构基本都是ARM,ARM和Intel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竞争。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而且我们不能强迫我们的生态伙伴从头到尾都使用我们自己的架构。

让他们自己做一些事情也很重要。

此外,MIPS从去年开始逐渐巩固了市场地位,尤其是在物联网领域。

国内外厂商已经开始推出基于MIPS架构的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

看来 ARM 和 MIPS 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起跑线上,竞争和战斗在所难免。

可穿戴设备才刚刚起步,两年后我们才能知道谁的产品表现良好。

然而,只有当产品售价达到数千万时,市场才真正起飞。

与MIPS的竞争确实存在,但好坏需要由消费者和产业链厂商来决定。

谁更熟悉消费者,谁能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

面对智能硬件产品,芯片厂商面临哪些挑战?智能硬件在功能和运行速度方面比传统硬件有更高的要求。

例如,公众的普遍需求是在低价设备上拥有所有功能。

在技??术方面,在实施和成本方面给制造商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

吴雄昂还认为,在物联网阶段,芯片厂商需要面临两大问题。

1、过去很多硬件产品不需要考虑联网,厂商在软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但智能化后,芯片需要支持更多的软件系统,软件投入将大幅增加。

但芯片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成本是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由于市场比较分散,一个平台推出后,可能只适合部分厂商。

如果想要满足更多的需求,相比手机或者平板产品,就需要做更多的软硬件工作。

他还补充道,“ARM推出mbed将尽力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成本和开发时间问题。

”虽然ARM的解决方案已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智能设备,但据透露,这家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

作为一名员工,谈及此事,吴雄昂还自嘲道,“ARM的合作伙伴大多数产品线上的人都比我们多。

在与吴雄昂的交谈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与芯片厂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