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人工智能走进美术馆,艺术与科技如何跨界融合?

时间:2024-05-22 13:31:38 科技赋能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流行的今天,美术馆也在思考如何利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展览中。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0年9月28日至1月3日向公众推出“奇迹之门”展览,展出20位中外艺术家的24件/组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传统艺术等领域。

以及许多其他主题。

展览旨在链接科学与艺术的视角,呈现人类学话题,拓展艺术探索与展示的边界。

在AI面前,书法是永恒的。

说到人工智能,人们最担心的是它会不会被它取代。

然而,当代书法家王冬龄却自信地说“书法是永恒的”。

“奇观之门”展厅入口处呈现的是王冬龄与AI科技团队共同创作的同名装置,旨在展现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的传承与颠覆。

《众妙之门》该设备由机械臂、笔、摄像头、屏幕四部分组成。

作品以“递归与道”为创作灵感和核心,各部分相辅相成。

与AI的合作让王冬龄深受感动。

他记得七八年前日本就出现了机器人书法,这让他很惊讶。

如今,机器人写字、写诗已是司空见惯,但王冬龄并没有因此感到威胁。

“与人工智能的对话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门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来看看几千年前的墨迹。

我还是很感动的,因为书法里蕴藏着作者当时的情感和情感。

只有有血有肉、有修养、有情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他还认为,艺术家应该与人工智能进行交流。

了解科技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有时机器人创造出的“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也能给艺术家带来启发。

”人工智能已不可阻挡地进入当代。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并与它和谐相处。

”展厅二楼被太悟空人形机器人“占领”。

这个作品名为《心·窗》介于人工展示与人类之间眼下,“人工”与“智能”的对立被解构。

AI人工智能不仅表现在展览作品中,还充分融入到展览策划中。

科学技术助力艺术探索,不断改写社会运行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当代美术馆“门”下的新技术,也引发了关于真理与灵性的哲学思考。

展览中,艺术家李磊的3000多件木制头骨雕塑铺满一楼的玻璃幕墙。

正如艺术家所说:“每当我举起骷髅,看着那空荡荡的眼窝,就好像它是一扇门,进去就是无尽的宇宙”。

艺术家严培明通过反复的绘画再现了记忆中母亲的形象。

作品《我的母亲》不仅表达了无尽的向往,也帮助艺术家完成了与灵魂的对话。

油画家石至英首次尝试装置作品。

作品《圆光》将敦煌壁画中佛像背后的圆光转化为物质装置。

它将源于宗教场所的感知延伸为对宇宙精神和世界秩序的反思。

讨论。

作品中使用的菲涅尔透镜是她从几种不同的透镜中精心挑选的。

石至英惊讶地发现,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尔这个19世纪的发明居然可以完美诠释你想要的艺术效果。

“在寻找镜头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次展览也让我有机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

”石至英的作品《圆光 Halo》生物科技也帮助艺术家探索生存的终极话题。

展览中的多件作品通过视频、新媒体互动装置等当代艺术手段探讨DNA生物工程、细胞繁殖、宇宙运行等话题,并用技术手段质疑当下人类对“永生”的追求。

策展人孙文谦表示,展览更多的是探索,探索艺术与未来科技的关系,探索什么样的艺术可以走得更远,探索当下社会的“精神殿堂”。

她也希望观众能够在展览中提出一些建议。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