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华尔街日报》发布了来自睡眠手环的全球睡眠数据数据。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这些数据来自 Jawbone Up 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的跟踪数据。
它显示了佩戴者的睡眠习惯和活动行为——即使在墨尔本这样被认为休息充分的城市,人均睡眠时间也仅仅比建议的7小时多一点。
在东京,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
此外,这组数据还显示,大多数人在一周内会早起,然后在周末和节假日赖床。
他们在白天工作时相对懒惰,但在通勤或周末外出时特别活跃。
记者采访:价格不亲民,但买单的人很多。
出货量增长%。
这个号称可以充当计步器、具有监测睡眠质量等功能的小物体,吸引了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
然而记者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以手环为例)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虽然价格并不亲民,但不少人为其买单。
或许,用“大众炸鸡”来形容可穿戴设备并不为过。
市场研究分析公司Canalys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球可穿戴腕带市场出货量增长了3%。
这包括 Jawbone 和 Fitbit 等“大老板”公司。
小手环如何实现计步、监测睡眠?事实上,您只需要一部可以访问 Google Play 或 APP Store 的智能手机。
其中iPhone 4及之后的iPhone是没有问题的。
将手环与手机连接,手环内置的传感器会监测您睡眠期间的轻微动作,判断您是否已经醒来或处于其他睡眠状态。
真的有效吗?记者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采访了30名市民,其中29人了解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22人有购买意愿。
其中90%以上来自成都。
是35岁以下的人。
支持者表示:靠谱!在江北区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陈兴不久前刚刚购买了Jawbone UP24。
使用一段时间后,他表示监测睡眠的功能“非常靠谱”。
“买了之后,除了洗澡,我每次都戴着。
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天的运动时间、里程和消耗的卡路里。
更神奇的是,它还能评估我睡得好不好。
”陈兴说,因为工作中经常需要加班,有时他会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又匆匆起床。
他只知道自己睡眠时间不够,但他做到了不知道自从有了Jawbone UP24之后,陈星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监测结果,“有时显示深度睡眠持续一个小时,有时持续一个小时。
”我可以在心里数十到二十分钟,并提醒自己快速午休什么的。
” ”怀疑者表示: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人因为智能手环而更加无法入睡。
家住江北区大石坝东方明珠小区的秦小曲说,自从戴上手环后,他更加睡不着了。
秦小曲告诉记者,半年前我买了Fitbit力本,本来是为了让自己作息更健康,但晚上睡觉时,我经常告诉自己“快点睡吧,不然手环监测到的数据会看起来不太好。
”这是一种心理压力。
如果你不快点入睡,你就会对不起手环。
秦小曲说道:“还有,手环是靠监测手的运动幅度来判断睡眠质量的,一旦躺下,我就不敢动了,反正我也睡不好。
” ”专家表示: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智能手环真的能监测睡眠好不好吗?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新桥医院神经内科戴光明教授第三军医大学戴光明表示,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在监测睡眠方面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准确,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睡眠时是否睡得好,根据手部的运动情况,可以进行检查。
”“睡眠时是否出现异常运动。
”戴光明表示,对于夜惊、梦游等情况,手环确实可以根据手部运动的范围得出“结论”。
运动,但睡眠质量不是以此来判断的。
戴光明表示,现在临床上对睡眠的测定需要进行睡眠监测,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肌电等,并且需要佩戴专门的口罩,经过一整夜的睡眠后才能进行测定。
“比如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影响是。
睡眠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不能仅靠手环来监测。
”戴光明举了个例子,“比如在做梦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人的身体并没有动起来,大脑很累;而且,在正常睡眠过程中,人们会定期翻身,但这并不影响睡眠质量。
如果将手环算作浅睡眠,那就不科学了。
”业内人士也表示,移动医疗近年来被多次提及,以改造现有医疗行业,而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推动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但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可穿戴产品都没有得到医学界的认可。
网友热议@小狐狸:选择这个东西就是选择辐射。
我不知道有一天我会怎么死……@qq6:可穿戴产品前景广阔。
@cc:手机和电脑同步确实很方便,而且续航也不错。
不过,睡眠不好的人戴这个不一定能睡得好。
对于睡眠好的人来说,有这个也没关系。
话题延伸到那些看起来霸道的高科技产品 █ “发烧总监”24小时监测孩子体温。
一款智能儿童体温计“发烧总监”(iThemonitor)预计会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
该产品设备主要服务于儿童看护场景。
基于硬件和配套APP,“发热管家”可以24小时记录体温,并支持临界体温报警和服药记录提醒功能。
█ 英特尔应用设备监测帕金森病 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计划使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健康设备来监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并收集相关数据与研究人员分享。
尾注 智能手环或其他可穿戴设备目前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其提供的数据也不是很准确。
市民可以参考,但不要过分依赖。
现阶段,去医院检查仍然是最可靠的方法。
不过,技术还在发展,也许准确率真的很快就会提高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