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CES以来,“可穿戴设备”的概念逐渐被推向消费电子层面,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普通人的。
但谈到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表现,无论是厂商本身还是消费者都感到失望。
销量低、粘性差,智能穿戴尚需改进4大因素英国《卫报》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已经放弃了可穿戴设备。
在销量低迷的背景下,用户粘性差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又一短板。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设备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稳定的因素。
销量低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价格高吗?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当一款产品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需求时,他们才会放心花钱,抢着购买。
对于产品而言,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厂商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因此,笔者认为,想要提高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和公众认知度,无论推广策略如何,产品本身的品质才是关键。
Apple Watch正在同质化。
苹果怎么玩?不过,笔者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不够好,而是因为很多厂商在设计开发自己的产品时,难免因为“站错队”而盲目跟风。
三星、LG、索尼等移动终端巨头均在其中,就连最近最受关注、得到苹果大力推广的Apple Watch也不例外。
海外市场研究公司IMS此前预测,今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规模可能达到60亿美元。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什么让可穿戴设备一次次达不到分析师的预期,又是什么让可穿戴设备逐渐偏离了预期的发展道路?想要成功占领市场,厂商如何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加以改善?笔者愚见,需要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
改进之一:外观设计想要俘获消费者的心,外观是开发者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
作为用户可以随时佩戴的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应该远比其他任何设备都重要。
然而,在这个“硬件过剩”的时代,厂商们仍然紧紧关注设备的硬件规格,却忘记了其应具备的品质。
硬件有了,但美感却没了。
施华洛世奇很难让你贵(图片来自The Verge) 自从三星Galaxy Gear推出以来,人们对可穿戴设备外观设计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在智能手表领域,厂商解释称,矩形表盘设计可以让产品兼容更多应用,但这直接导致消费者对智能手表产生厌倦。
笔者采访了很多亲友,询问他们对智能手表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总是两个简单的字:太丑了。
我怎么能把这么愚蠢又厚颜无耻的人带出家门呢?除了矩形表盘之外,厂商为了与硬件规格竞争,还在产品外观的另一个方面做出了妥协:厚度。
这不仅体现在智能手表上,也体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智能手环以及索尼即将推出的智能眼镜——SmartEyeglass上。
厚度的增加直接加剧了舒适度的下降。
如果说能穿、能穿,怎么可能穿得连舒适感都没有呢? “最美智能手表”Moto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最近流行的智能手表Moto。
它可能是史上最完美的兼具外观与舒适度的可穿戴设备。
Moto全球副总裁伊克巴尔·阿尔沙德(Iqbal Arshad)在评价Moto时曾表示:“Moto首先必须是手表,其次才能是智能手表。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获得了行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虽然传统手表的外观设计不一定会最终适应智能手表,但这体现了Moto能够抓住消费者“痛点”的巧妙之处。
关于智能手表的外观。
Moto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屏幕底部的黑块。
于是,Moto就带着“最美智能手表”的桂冠诞生了,即便是“切屏”的缺点也挡不住消费者对它的热情。
以笔者无限的审美来看,Moto在外观上并没有那么漂亮,甚至在硬件规格上也存在不少“缺陷”。
但它名利双收的主要原因还是Moto满足了消费者对圆形表盘最原始、最基本的渴望。
无论如何,Moto的成功可能只是因为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但我们不能否认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迫切需要改变。
与其像三星Gear S那样拘泥于方形表盘,不如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消费者的意见。
可穿戴设备在加入一些时尚元素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彰显你身份的艺术品。
改进二: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功能在哪里?至少在健康方面不是这样。
如今,我们很难追踪是谁或哪家制造商将可穿戴设备定位为健身追踪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为锻炼而设计的。
相对“低端”的智能手环仅此而已,就连智能手表也难逃厄运。
手机满足了人们社交、沟通的需求。
可穿戴设备的首要需求是什么?手机满足了人们社交、沟通的需求,平板电脑让我们抛弃笨拙的PC,顺利上网。
在可穿戴设备的早期,人们常常将其定位为手机的配件,旨在为用户提供通知提醒。
但既然是“配件”,就意味着它不是必备装备,这直接导致了销量的滑铁卢。
谁戴着手链睡觉? (图片来自官网)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配饰”的定位被彻底否定,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有营养的创意。
运动追踪和睡眠监测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核心功能的代名词。
有多少用户热爱运动?可穿戴设备如何强制用户进行活动?更可笑的是,谁会戴着手表或手链睡觉呢?疯狂!这种现状不仅导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定位过多重叠,导致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陷入纠结思维,而且还导致国内外厂商竞相模仿,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并创造了一种边界模糊、不伦不类的产品形态。
这也叫手表?也许是手环(图片来自京东)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三星等一系列厂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这些走投无路的企业纷纷引入“独立运营”的概念,试图让消费者为其买单。
独立经营是什么意思? SIM卡插槽只需植入智能手表中,即可让设备独立拨打和接听电话、发送短信,甚至通过3G访问互联网。
由于智能手表的屏幕最多不到2英寸,这些原本属于智能手机的功能在智能手表上确实很难实现,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我一直洗澡,油腻的需求在哪里?核心功能的偏差导致了可穿戴设备的定位模糊。
我们需要的是一款能够深度融入我们生活、能够被我们使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运动伴侣”或者“手表手机”。
对于核心功能的完善,笔者目前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加强第三方应用的开发。
还记得有的朋友为了玩《怪物猎人Portable》必须购买索尼的PSP游戏机;我同学的父亲为了使用微信,不得不放弃他心爱的黑白诺基亚。
虽然不敢说可穿戴设备的迫切需求在于软件而不是硬件,但在Andriod Wear或者其他移动操作系统的帮助下,软件质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可穿戴设备的改变。
改进三:续航 续航是一个常见问题,也是让笔者每次谈及智能穿戴时感叹的一个硬伤。
自从智能手机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以来,我们终于养成了每天充电一次的“坏习惯”。
如今,需要通过购买可穿戴设备来重新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强行改变必然导致用户流失。
每天充电一次是不够的。
一些产品背面的充电触点容易被腐蚀。
如何解决电池续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从电池本身寻找原因。
锂离子电池之所以至今仍在使用,是因为其电压高、寿命长的优点确实适合大多数电子设备。
然而,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锂电池的体积是不可避免的劣势。
因此,增加电池容量的后果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舒适度和外观。
苹果的第一个磁力充电噱头,实用性大于实用性。
其次,设备内部的硬件是影响电池寿命的直接因素。
如今,高通和TI双雄已将战火蔓延至智能可穿戴领域。
许多制造商标榜其产品的处理器时钟速度,但却忘记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电池寿命。
虽然目前有一些厂商采用无线充电技术,但将其视为解决方案太过牵强。
小众E-Link屏幕很难成为趋势(图片来自cnBeta)此前,索尼就巧妙地选择了小众硬件,利用E-Link屏幕来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电池寿命。
笔者一开始非常认可这个想法,但谁知道索尼提升续航的背后其实是为了给设备增加更多的功能。
结果,本来就平衡的天平被迫再次倾斜。
超软电池可能成为电池寿命的救星。
不过,尽管E-link屏幕的低功耗有望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续航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接受刷新率极低的黑白屏幕。
幸运的是,近年来,无数研发团队正在致力于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最新的电池解决方案。
除了寻求锂以外的替代元素外,超软电池也成为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电池续航是所有可穿戴设备厂商关注的首要问题。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缺陷,但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改进之四:产品价格 Google Glass的推出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有了基本的了解。
然而,人们往往意识到的并不是它的理念有多先进、功能有多强大,而是它的价格昂贵。
即使谷歌眼镜受到技术成本和开发难度的阻碍,其高昂的价格仍然可以理解。
然而,成本相对较低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价格也较高,让用户望而却步。
摩托元的售价已经在行业良心之内。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动辄两千多元的智能手表,消费者常常在传统手表和智能手表之间纠结。
别跟我说名贵手表,因为不是每个普通人都买得起的。
但与智能手表相比,即使是卡西欧或西铁城也更具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手表很难被智能手表取代。
到底是选择耐用的传统手表,还是选择科技感十足的智能手表,相信很多消费者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选择前者。
笔者不敢评论智能手表的定价是否夸大,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价格可能是消费者放弃此类设备的主要原因。
这个缺点在智能手环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且不说其受众范围有限,这些由简单的硅胶材料制成的设备实际上售价在600至700元之间。
虽然智能手环确实对运动爱好者有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爱好者都能轻易接受它的价格。
同样的配置,新的款式,低廉的价格 Misfit 做得很好。
幸运的是,一些厂商在收回开发成本的同时,已经推出了配置相同但风格不同的产品。
希望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整体成本的不断降低,各厂商都应该对自己产品的定价进行一些反思。
全文摘要:在哲学辩证法中,我们经常引用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非常适合用在智能穿戴领域。
作为新兴科技产业,可穿戴设备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虽然早期的历程布满荆棘,让这些年轻的设备少走弯路,但笔者相信,经过一次次的改进,智能可穿戴设备终将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