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谢尔盖·布林和25岁的拉里·佩奇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车库里创立了谷歌,为全球互联网巨头和伟大企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19年谷歌即将庆祝成立20周年,但其内部人员和外部形象却相继受损。
5月份,数千名谷歌员工抵制该公司参与Project Maven。
迫于舆论压力,CEO皮查伊宣布不再与政府签署新的合作计划。
但仅仅一个月后,旨在帮助该公司赢得军事合同的“Air Gap”安全工具再次引发争议。
云部门的一群关键工程师拒绝开发它,成为谷歌争夺敏感合同的另一个障碍。
“不作恶”长期以来一直是谷歌的信条,但连续两起违反这一原则的事件,让谷歌员工不仅对人工智能的武器化应用感到恐慌,也对公司的公信力和决策透明度感到恐慌。
。
当谷歌不再关心员工的反应时,这还是曾经被硅谷推崇的谷歌吗?难道“不作恶”已经不再符合谷歌的发展愿望了?关于谷歌参与Project Maven,5月份的集体辞职事件以员工的胜利而告终。
尽管这一事件一度让谷歌陷入争议,但公司最高决策却因“舆论”而发生改变。
这种事情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做法仍然为他赢得了很多赞誉。
尤其是这一事件引发谷歌制定AI指导原则,对AI技术应用中伦理问题的讨论和推动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不过,此次事件在谷歌内部引发的恐慌还远未消失。
云计算部门以外的大多数员工在签署合同前的两到五个月内都没有意识到合同的问题,一些抗议的员工表示,高层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受到了阻碍。
相比之下,以李飞飞为代表的管理层则小心翼翼地回避敏感且保守的合同。
她曾建议“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必须避免提及或使用AI这个词”。
或许这背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媒体过度怀疑,另一方面也知道谷歌与军方的合作可能会破坏“不作恶”的信条,引起员工反对,所以一直保密19多年前,谷歌早期工程师阿米特·帕特 (Amit Pat) 提出。
呃,担心商业人士的加入会影响Google在技术上的中立态度,甚至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改变搜索结果排名,从而在白板上给一个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留下“永不作恶”的声明一年前。
从企业角度来看,谷歌似乎过于理想化,但同样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却正在承受着竞价排名带来的后果。
不得不说,谷歌创始人的远见和原则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只是这个信奉了近20年的企业宗旨正面临背叛的危机,而这是因为AI武器化的应用场景是技术人员无法接受的。
虽然不排除谷歌政治压力加大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可能还是要归咎于商业利益。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前沿领导者,谷歌在实施其应用时要面临商业困难,而与军方的合作意味着它可以获得长期、高价值的合同。
《The Verge》曾指出,虽然谷歌这次的合同只值1万美元,但可以为谷歌今后获得更多合同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李飞飞还建议谷歌内部将这次合作描述为谷歌云平台的重大胜利。
无独有偶,谷歌时隔两年再次将AI部门独立,被解读为迈向商业化的重要一步。
据外媒最新消息,谷歌已将“创造收入”作为其AI业务的新目标,并已开始将技术研发成果商业化。
谷歌正在改变。
“不作恶”的信条是不是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正在出现瓦解迹象的创新文化最初包括“不作恶”等谷歌创立时确立的基本原则。
作为唯一长期保留的信条,可以说已经渗透到谷歌的企业文化中。
如果这个目的真的让位于利润考虑,这只能归咎于商业逐利规律,或者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也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可避免的分歧。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20年来谷歌的自由和创新是否也被削弱了?乔布斯曾说过:“收购意味着公司内部创新能力的耗尽”。
但事实上,我们现在享受的许多谷歌服务都是被收购的,包括Android、YouTube、Nest,并帮助谷歌保持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状态技术,例如Deepmind、API。
AI、波士顿动力等。
当然,谷歌内部孵化的项目依然运行顺利,但收购项目权重的加大,让外界怀疑谷歌是否已经到了依靠投资获取外部能力的地步。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向注重内部创新的谷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了。
相反,其Blogger的创始人兼产品经理在辞职后创办了Twitter,而一些前员工则创办了Instagram。
今年年初,一位在谷歌工作了13年然后离职的前工程师写了一篇文章,称谷歌正在成为一家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竞争对手而不是用户身上的公司,并且“不再创新”。
想来,谷歌也开始面临外界的创新质疑。
这种情况在苹果身上时有发生,但谷歌由于偏爱纯技术公司,因此不容易被发现。
内外部的对比需要从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被任命为CFO和谷歌重组开始。
2011年波拉特进入谷歌后,立即投入到Alphabet成立后的重组工作中。
这次重组已经在谷歌内部引起了巨大争议,而波拉特带来的新规范更是加剧了紧张局势。
特别是为了编制漂亮的财务报告,一些负责探索项目的部门在维持国际收支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波拉特的团队定期与其他业务部门开会,审查他们的收入和支出,并推动他们做出权衡。
谷歌十多年来首次进行大规模成本削减,该公司的一些创新者担心 Alphabet 的财政紧缩政策可能会无意中扼杀下一个伟大的创新。
这种担忧在现实中得到了体现。
谷歌目前一些缺乏商业前景的研发项目已被陆续放弃。
此时,谷歌外部收购的步伐越来越密集,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内部创新可能会因支持减弱而受到影响。
佩奇的“放羊式”管理方式,陷入道德危机失语?据最新消息称,谷歌内部长达数月的纷争可能会让明星员工李飞飞的未来越来越不明朗。
尽管尚不清楚她是否直接参与了军事合同的竞标,但其他泄露的电子邮件称,他的言论已与之前“好人工智能”的布道者不再一致。
如果真是这样,谷歌不仅会因为这份合同而失去“不作恶”的原则,还会失去世界顶尖的AI技术人才。
当然,李菲菲不可能是这份合同的最终决策者,但她的去留决定很可能是谷歌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道德危机的声明。
其实这本应该由最能代表谷歌的人来传达,但佩奇的沉默寡言和失语让外界更加怀疑。
自从佩奇卸任谷歌首席执行官后,他就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也很少发表讲话。
去年,当谷歌员工抗议特朗普提议的移民政策改变时,皮查伊和布林在一次大型员工集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但佩奇没有参加。
当联邦政府指责 Alphabet 系统性地少付女性工资时,Alphabet 发言人准备了声明,称这些指控不实,但佩奇也没有表明立场。
施密特去年12月辞去执行董事长职务,老将的离开并没有让佩奇“有感觉”。
如今,谷歌参与Project Maven,让谷歌陷入了舆论危机。
据 Gizmodo 报道,谷歌云计算业务首席执行官、Alphabet 董事会成员黛安·格林 (Diane Greene) 曾为谷歌参与 Project Maven 的决定进行辩护。
现在李菲菲可能受到牵连。
,外界迫切需要佩奇的一个解释或者保证。
长期以来,佩奇一直是一位非典型的成功企业家和领导者。
他既不花时间说教、介绍产品,也不关心公司的管理和奋斗。
可以说,谷歌重组对他个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远离聚光灯。
,成为技术追随者。
佩奇在给投资者的一封信中写道,“谷歌的模式是让一位更强大的首席执行官来管理每项业务,而谢尔盖和我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
”这在任何互联网巨头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许正是因为佩奇的自由化,谷歌的企业文化才一直是开放、自由的。
但现在这种文化却暴露出一些危机。
许多谷歌工程师和其他员工最近纷纷离开,加入 Facebook 等年轻竞争对手和 Uber 等初创公司,佩奇担心“该公司已成为企业家很难留下来的地方”。
更严重的是,Project Maven合约中体现出的“利润高于原则”的态度,让本来就对AI陷入危机的用户陷入了更深的担忧。
佩奇此时的沉默显然不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这可能是一种妥协,也可能是一种认可。
谷歌已经20岁了,在互联网公司的生命周期中已经算“中年”了。
当人们逐渐把谷歌和微软联系起来的时候,或许谷歌也进入了危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