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VR产业!产品面临软、硬两个障碍,

时间:2024-05-22 12:56:59 科技赋能

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李建明坐在闷热的会客室里,从朋友那里拿了一台连接手机的VR全景相机。

玩了一会儿,默默地递了回去。

“我什至不想尝试。

”李建明告诉记者,这款相机的分辨率只有30万像素,畸变严重,做工粗糙。

它的外观和功能与市场上的另一款明星产品非常相似,但价格只是相同。

1/4,不到1块钱。

在李建明看来,类似的“山寨VR”正在蚕食他本人和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

得益于完整的硬件生态链,宝安区VR企业数量约占深圳的一半。

然而,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却寥寥无几。

他担心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泡沫会在VR热潮中再次出现。

VR盒子利润率:从10元到不到1元 李建明是深圳麦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深圳市VR产业联合会副会长。

早在2000年,他就以VR盒子起家,进入这个行业。

麦视于2016年成立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现已推出包括VR盒子、VR一体机、全景相机、智能穿戴等系列产品。

V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英文缩写。

它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三维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视觉和其他感官的模拟,使用户感觉仿佛沉浸在场景中,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中的事物。

VR技术的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这个概念在三年前就开始在IT行业爆发。

今年6月,谷歌公布了Google Cardboard的零件清单和组装说明。

该产品没有任何官方制造商或供应商,而是鼓励普通人自行组装。

Google Cardboard 是一个由镜片、磁铁、尼龙搭扣和橡皮筋制成的纸板盒。

当智能手机放入其中时,它可以变成头戴式显示器。

在中国,这种设备被称为“VR盒子”。

凭借成本低廉、易于制造的特点,VR的概念开始兴起,各家硬件厂商纷纷涉足这个行业。

“VR盒子”能否代表VR技术?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VR盒子”的结构非常简单。

它由两个镜片、一个塑料盒和一条舒适的带子组成。

有的还配备可调节近视镜片。

即使是完整的产品,插到手机上也可以直接观看VR内容。

在这种VR盒子中,不进行任何计算,镜头仅用于放大盒子内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人们的整个视野??。

这本质上是一种“视觉欺骗”。

记者在深圳华强北一家数码商城发现,VR硬件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大多数VR盒子的售价在百元左右甚至更低,有的还用作促销礼品。

商家告诉记者,很多VR盒子的成本在10元左右。

一些初创公司的“品牌”VR盒子也是直接从这些制造商那里订购和OEM的。

“直到去年这个时候,在香港电子展和广交会之前,VR盒子都是盈利的,一个肯定能赚10块钱。

”李建明回忆,两届展会上VR产品都被炒得沸沸扬扬,更多厂商蜂拥而至。

然后进入。

随后,VR盒子的利润迅速下降到一两块钱。

今年利润只剩下几毛钱了。

李建明和一些厂商意识到,“VR盒子”只能作为用户试用新产品的廉价方式。

为了生存,企业必须推出“更具技术含量”的VR产品。

该产品面临着硬和软两个障碍。

年初,李建明团队在埋头技术后,开始研发一体机VR一体机。

VR一体机是指带有独立处理器的VR头戴式显示器。

它配备有处理器、存储空间、屏幕、陀螺仪和显示屏。

与外置VR耳机相比,一体机没有连接限制,自由度更高。

他们一度受到业界的青睐。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VR一体机才是真正合格的VR设备。

然而,这款产品的价格却让很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记者了解到,索尼的VR产品PlayStation VR售价在1000元左右,国产柔宇VR一体机售价近千元,麦视最便宜的VR一体机售价在1000元左右。

外置VR的价格较高,相当于一台中高端电脑的价格甚至更高。

李建明表示,VR硬件的开发是一项综合了高性能计算技术、传感器、图像处理、微电子、光学、嵌入式系统等学科的复合技术,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才。

现阶段,外置VR和一体机都面临着产品成本高的问题。

一方面是零部件价格过高,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很难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制造成本。

硬件条件也制约了VR设备的用户体验。

VR一体机的内置屏幕经过镜头放大,呈现给用户视觉的画面尺寸超过了iMax屏幕。

但目前主流一体机的屏幕分辨率仅为1K至2K,像素有明显的颗粒感。

李建明认为,当分辨率能够达到4K到8K时,用户体验将会发生质的飞跃。

但目前国内VR产品屏幕的厂商很少,所有VR厂商都必须依赖国外公司供货。

分析师侯云贤告诉记者,中国VR产业的起步并不比国外差多少。

但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专注于技术和精细化应用或内容的人太少。

整个行业在资本热潮中显得有些浮躁。

大家都在追逐变现价值更高的领域,或者复制粘贴一些应用。

“VR行业一半以上的专利技术在美国,国内份额很小。

外国企业善于控制游戏规则。

”李建明说道。

优质内容的缺乏也是当前VR行业面临的问题。

记者在一家VR体验中心看到,体验项目以冒险游戏为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者告诉记者,“很多公司只能制作粗糙的全景视频和非常基础的生存游戏,他们急于趁市场热的时候盈利,很少考虑VR发展的细节和前景。

”有业内人士认为,游戏和视频是目前VR内容最重要的两块,但遗憾的是,这些增强体验的内容目前完全是空白——几乎所有内容都是由2D和3D视频转换而来。

观看质量太差了,令人尴尬。

去年5月,麦视科技开始研发一款新产品——运动全景相机,旨在帮助用户生产内容,改变VR硬件“无米之炊”的困境。

下一个智能可穿戴泡沫? VR技术的未来可能不在于消费者方面。

今年1月,知名智能可穿戴制造商Jawbon宣布,因公司面临行业整合,将关闭纽约办事处,并裁员15%。

几乎与此同时,智能穿戴巨头Fitbit发布业绩预警,宣布全球裁员6%,股价创下历史新低。

据市场分析机构IDC统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整体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大幅萎缩51.6%”。

有些人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有限。

以手表、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并没有像行业预期那样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厂家是短命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用的。

可穿戴设备的泡沫显然已经破灭。

同样,VR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盈利模式和市场需求仍不明朗。

此前接受采访时,一位深圳VR创客团队从业者告诉记者:“去年创客团队只剩下20家,今年就剩下20家了,没有盈利,剩下的都在勉强坚持。

”去年5月,证监会将严格控制上市公司跨境收购或募集资金投资VR行业。

上市公司此前是提升行业估值的主要资本。

随后,从6月到8月,国内VR初创公司成功融资的只有四五家,市场火爆。

变冷了。

有业内人士将今年称为“VR冬天”。

艾媒咨询在报告中指出,一些低价国产VR产品抄袭严重、同质化程度高,是用户体验不佳的原因之一。

“现在在中国做VR并不赚钱,有些人用旧材料,用回收的‘洋垃圾’组装起来,体验很差。

第一次接触VR的用户认为这就是VR就好像今年的出货量少了很多,以前做VR的厂商已经退出了近一半。

”李建明说,“从最近的各种展会来看,VR硬件表面上很热,但实际上大多数厂商都是采用代工的方式。

OEM产品。

只要有新事物出现,别人就会想模仿。

我们的策略是稳定、突出差异、竞争服务。

VR不适合小公司,需要大量人才。

”李建明说。

VR行业是否会重蹈智能穿戴的覆辙?李建明认为,与后者相比,VR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技术。

不能因为个别产品的失败而否定技术。

VR技术的价值在于它与其他行业的交叉。

“VR应该被视为产业升级转型的生产工具和计算平台。

” 4月在深圳举办的VR/AR行业峰会上,面对“所谓的用户需求并不存在”的质疑,不少嘉宾提出,未来几年VR技术最大的市场将是B端(对于企业)。

非C端(面向消费者)。

VR产业链要积极与智能制造、医疗、教育、旅游等行业融合,成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新技术、新工具。

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执行会长谭一国认为,深圳目前是全国VR企业最集中的城市,宝安的VR企业数量占深圳的一半。

未来两三年,宝安VR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崛起是毫无疑问的。

但他也呼吁业界“关键时刻团结起来,温暖世界。

不要短视,急于吃VR快餐。

我们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建设VR人才基地”。

为VR行业储备和输送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