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凭借其封闭的平台和终端生态系统,无疑是互补型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参与者。
说手表坏话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上,Watch推出后,极有可能再次打造爆款产品,引领潮流。
今年以来,可穿戴设备概念在行业和资本圈持续发酵,吸引众多资本和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各类产品和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日,小米发布了超低价智能手环;微信联手咕咚、华为等厂商推出微信控制的智能手环;苹果高调发布智能手表,引发市场热议;微软手环本月推出,被抢购一空,令业界震惊。
但对于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现状,业内仍认为尚未达到预期状态,没有代表性产品,主要玩家尚未出现,市场尚未爆发,智能可穿戴市场的发展尚待进一步完善。
仍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很多原因。
也许是消费者的问题——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仍然需要教育;也许是时机问题——智能设备的生态还没有达到临界点;也许是产品的问题——用户的“痛点”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产品还没有达到“极致”的程度。
还不够“简单”;也许是技术问题——电池寿命不足、传感器灵敏度差;也许是设计——可穿戴设备必须具有时尚意识等等。
毫无疑问,处于行业萌芽期的可穿戴设备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所有问题,而先驱者必须花钱去试错。
但除此之外,可穿戴设备的商业逻辑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什么因素呢?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穿戴设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
可穿戴设备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类。
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智能手环、手表、智能眼镜、耳机、配件、智能跑鞋等。
如果你看得更远一些,你可以找到可粘贴的床单定位器、宠物身上佩戴的智能项圈以及用于运动的可穿戴相机。
有人认为,如果涉及到算法,起搏器、假肢、具有计算功能的振动器也可以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
据麻省理工学院人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可穿戴设备之父”、大数据专家亚历克斯·彭特兰介绍,嵌入工厂生产线、办公室、家具、路边,甚至各种环境中的具有传感数据功能的设备都是可穿戴设备。
显然,可穿戴设备的延伸范围可以非常广泛。
由于这一概念的普及,各种产品已被包括在内。
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不同属性的产品背后的不同业务逻辑被掩盖了。
勇敢地跳入这个市场的公司和投资者是否意识到,放置在自行车上的运动相机和监测心率的智能内衣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智能手表或耳机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功。
首先必须澄清它们的基本属性。
无论有多少种可穿戴设备,本质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自主执行完整功能的,比如机械骨骼或者智能按摩头饰。
另一种类型需要与其他设备或系统配合使用,或者可以独立执行但必须与其他系统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前者,如带有信息提示的智能手表,必须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
后者就像一系列的运动数据设备。
虽然可以独立完成记录,但只能借助APP的应用才能完成数据的完整查看。
它可以最好地完成监测健身和锻炼的使命,并与相应的社交网络一起与他人分享经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虚拟键盘和立体投影可以让智能手表摆脱小屏幕的困扰,取代手机,成为一个独立的设备。
与相互配合使用的设备相比,独立使用的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径将相对传统和熟悉。
想象一下工程机械辅助骨架。
当市场和技术成熟、生产达到规模效应时,才会迎来未来。
来快速增长。
一起使用的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情况相对复杂且有趣,很多公司实际上都属于这一类。
经济学将这种类型的产品称为互补品。
带有信息提示的智能手表必须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才能使用互补产品。
也就是说,在消费产品A的同时,需要同时消费产品B,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效用。
镜框和镜片、左右鞋、手电筒和电池是完全互补的物品。
咖啡和方糖通常是互补品。
互补品在信息经济中非常普遍。
用于特定操作系统的软件和操作系统是一对互补品。
“互补”的对应关系不应该被生硬地理解,而应该考察产品的核心功能或产品预期实现的功能是否需要另一个设备或系统的配合。
如果是这样,它就具有互补产品的特征。
明确了第二类可穿戴设备的互补属性后,我们立刻就能认识到这个问题:这类可穿戴产品的爆款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技术是否完善、产品是否极致或简单,还取决于是完美的还是简单的。
就看与其互补的另一半的情况了。
我们来看看目前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市场热点。
笔者认为,两者是现阶段的互补产品,具有互补的特点。
这款智能手表的设计者希望它可以作为第二个显示屏,提供简要信息,并测试脉搏等人体指标。
但回复消息需要键盘,管理健康数据需要应用程序,所有这些都必须与智能手机结合使用。
智能手环也是如此。
目前的技术决定了手环只能执行一些简单的功能。
设计者希望上传数据、管理健康、建立社区,所有这些都不需要另一个系统的帮助。
那么,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创业者需要考虑的是,我在系统的另一端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三星Galaxy Gear系列智能手表,它与Galaxy系列手机结合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是利用成功的产品A(手机)推出与其互补的产品B(智能手表)的策略。
没有相应产品A(手机)的智能手表Moto并不受欢迎,影响力更小。
但三星的弱点在于,它只是一家优秀的硬件设备制造商,而它赖以生存的平台——Android系统则是更大的A产品。
这种相对较小的规模决定了其智能手表产品无法带动整个市场的爆发。
苹果无疑是互补型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对于运动手环等配套可穿戴设备的其他制造商来说,情况要困难得多。
他们在A产品端没有相应的互补产品。
A端开发管理软件相对容易,但建设社区却非常困难。
通过建立跑步者社区来促进追踪器采用的尝试几乎肯定会失败。
因为社区是一个以“关系”为核心的成熟网络系统,而小网络的效用小于大网络,理性的用户不会从大网络迁移到小网络。
多年来,各种针对利基需求来颠覆腾讯地位的失败尝试无可争议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残酷的现实是,如果没有实力雄厚的A品厂商的合作,互补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将面临巨大的突围困难。
A厂商会与他们合作,共同引爆这个市场吗?不同类型的A厂商面临的情况不同,但都会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B厂商会对应不同的互补方。
就目前流行的互补型可穿戴设备而言,对应的A厂商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终端、平台和社区。
对于终端类型来说,他们无法控制整个平台,只能控制自己生产的产品。
因此,它的最佳策略是自己生产一款互补的可穿戴设备。
平台厂商A是可穿戴设备管理软件的运行环境。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一个或几个互补的合作伙伴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将无法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并可能被对方锁定。
他们最好的策略就是开放平台,让多个B端厂商竞争。
通过竞争扩大市场基础,获得平台运营效益。
社区型厂商针对的是需要创建通信社区的可穿戴设备。
如果这样的厂家想要推出一款运动手环,手环将很容易占领健身人群市场。
但实际上,社区厂商也是强大的平台,所以对他们来说,开放平台仍然是更好的策略。
三星Galaxy Gear系列智能手表就是终端厂商这一策略的一个例子。
百度已经有硬件开源的战略规划,目前的重点是可穿戴设备。
凭借封闭的平台和终端生态系统,苹果无疑是互补型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参与者。
说手表坏话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上,Watch推出后,极有可能再次打造爆款产品,引领潮流。
做起B端业务的咕咚体育得到了微信的支持,这对于咕咚体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机遇。
可穿戴设备,需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首先,在制定产品策略时,一定要用互补的产品思维来准确定位自己。
设计另一种与自己优势互补的产品,或者快速与互补方建立牢固的联系,利用对方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耐克要退出可穿戴设备市场吗?当然不是。
耐克非常清楚自己拥有巨大的运动人群市场,开发运动可穿戴设备很容易。
但后来他们意识到,因为自己拥有大量成熟用户,所以他们不是做互补可穿戴设备的B方,而是有社区的A方。
于是他们砍掉了无关紧要的Fuelband硬件团队,把精力集中在Nike+上。
他们当然知道,苹果是一个兼具平台和终端优势的巨头,这个角色随时可能逆转。
因此,他们让库克在耐克董事会任职近10年。
其次,希望凭借自己现有技术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企业必须准确了解自己的产品属性是独立产品还是互补产品。
如果性质是互补的,尽量不要在设计为独立的功能上投入太多。
并评估是否可以获得强有力的互补方的支持。
产品的技术、简单、完美只是一部分,甚至不是关键部分。
否则,你要么死掉,要么成为低利润的 Android 应用开发者类型的角色。
第三,该市场先发优势明显。
恭喜先行者。
但你很可能遇到了增长乏力的压力,你永远看不到突破点在哪里。
这个时候就需要千方百计与平台、社区、终端等互补方合作。
不要指望自己开发的跑步社区能够快速成长,也不要为了短期炒作而与销量不佳的终端厂商合作。
第四,对于后来者,或者准备进入互补型可穿戴设备的制造商或创业者来说,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个市场的独特特征,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有足够的判断,而不是被热门概念冲昏头脑。
头脑。
第五,具有独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不受互补性问题的影响,面临的风险较小,也可以搭可穿戴设备概念的便车。
运动相机厂商GoPro其实也有与Google Glass类似的功能,但他们的定位非常精准:瞄准极限运动摄影,秉承技术优势,围绕设备功能的独立实现来设计产品。
毫无疑问,虽然产品是成功的物质基础,但对其经济属性缺乏了解可能会导致发展战略的误导。
我们不能说理解这个问题的企业就会成功,但不尊重这个事实的企业一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