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创造越来越快。
除了深耕本土市场,中国企业也在更快地追求国际化。
除了智能手机出海,可穿戴产品也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年第二季度》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1万台,环比增长13.2%,同比增长81.4%。
其中,以手环、儿童手表、智能跑鞋为代表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92.1%,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4%。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经理肖晶认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本土厂商在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以及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从硬到软的转变 无论是以小米、乐信为代表的健身手环,还是以小天才为代表的儿童手表,厂商主要着眼于提升产品的硬件性能。
早期阶段。
2017年完成市场规模后,厂商逐渐将重点转向可穿戴设备应用和软件平台的开发。
以儿童手表为例,产品功能正逐渐从以家长需求为主的安全定位手表向儿童社交娱乐互动的移动设备延伸。
2、功能从小到大 中国厂商在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功能上逐渐尝试小范围的创新,逐渐成为大多数产品的必备功能。
自2016年中国厂商率先推出城市公交支付手环后,支付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无论是通过NFC支付,还是在智能手表上安装APP扫码支付,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移动支付,让中国厂商成为可穿戴支付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今年,出门问问、华米等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率先在智能手表中推出离线音乐存储功能。
这也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重要功能。
3、渠道由点到面的覆盖。
与2019年可穿戴设备厂商选择单一电商平台推出新品不同,更多厂商选择线上线下全平台销售。
随着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认知的成熟,传统渠道需要通过新兴的智能硬件产品吸引新的用户群体,让拥有产品和品牌优势的厂商逐渐占据市场定价主动权。
整个平台的渠道管理也会考虑厂家的综合实力。
4、由内而外的市场拓展。
自从小米手环在印度等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后,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纷纷进军海外市场。
Mobvoi利用美国Kickstarter众筹网站,一个月内获得超过1万美元的支持,超过了Pebble等智能手表在网站上的众筹成绩。
中国手环制造商Bong收到了泰国电信子公司的10,000个运动手环的采购订单。
中国厂商进军海外市场正逐渐引起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关注。
总之,以小米、乐信、小菜天才为代表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在本土市场经历了快速而残酷的洗礼。
他们积累的产品功能、软件技术、渠道策略等优势正在使他们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装备市场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以出门问问、Bong为代表的新兴可穿戴设备初创公司也开始尝试在海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