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机器人接管银行工作的时代已经到来,全面失业潮来临时我们能做什么?

时间:2024-05-22 12:31:10 科技赋能

如果你想问当今世界银行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黑天鹅事件?次贷危机?还是汇率暴跌?甚至是房地产崩盘?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今天我们最害怕的可能是人工智能。

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做了很多事情,引发了金融行业的全面恐慌。

今天我们来讨论,机器人抢银行饭碗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整体失业潮我们该怎么办? 1.金融业将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征服。

近日,一部来自日本的动画图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在日本的一场葬礼上,一名身着袈裟的和尚正在“咚咚咚”地敲打着木鱼,然而,这个和尚并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高僧,而是一个穿着袈裟的“机器人”法师。

这个机器人名叫Pepper。

他穿上袈裟,打扮成和尚去参加葬礼,一次付了三千块钱。

与真正的和尚一万多元的出场费相比,确实可以减轻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据日本媒体报道,相比于机器僧等需要人类思维接受的工作,人工智能将迅速取代更多领域。

例如,在金融等有客观标准的领域,人类不仅会被取代,而且还可能被取代。

它将落后于机器人几个级别。

另一个例子是银行贷款。

大量的个人数据可以告诉你这个人是否按时偿还贷款,是否曾经涉嫌欺诈。

甚至他的购买记录和家庭出入境状况都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这样的机器人远比信用贷款好。

员工的分析能力要强得多。

然而,放眼全球银行业,它确实成为了最危险的行业。

2020年3月,埃森哲在一份名为《年度技术愿景》的报告中表示,技术将改变银行业,全球4/5的银行家认为AI将影响银行与客户互动的方式。

比如以前需要到柜台开户、理财或者转账。

现在机器或移动应用程序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德意志银行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克莱恩表示,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取代德国银行一半的员工。

在他的两年半任期内,他解雇了 1000 名员工,其中大部分工作岗位被 AI 算法取代,而新员工大多是销售或研究人员。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2009年至2017年间,全球十大投行(不包括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总共裁员6万名。

如果越来越多的银行使用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力,则意味着裁员人数将持续上升。

于是2018年7月3日,花旗银行宣布计划在五年内裁员50%的投行部门技术和业务人员,准备用人工智能算法取代他们的工作岗位。

几乎就在同一天,7月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发展报告()》。

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五年发布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发展报告。

截至年末,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从业人员5.12万人,比上年减少4%。

这4%的员工几乎全部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管你承认与否,金融业这个人类最顶尖的高知识产业,已经被人工智能无情地淹没了。

无论是中国首家无人银行,还是五大银行裁员数万人,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失业浪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全面金融失业浪潮到来时我们能做什么呢? 2、全面失业潮来临时我们能做什么?近日,著名著作《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简史《今日简史》出版。

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赫拉以《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为标题,讲述了巨大的危险。

:在短短 10 到 20 年内,数十亿人将变得经济过剩。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避免失业吗?或许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赫拉里认为,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

过去,机器人主要与人类竞争的是原始的身体能力,而人类在认知能力上享有巨大的优势。

因此,尽管我们在一百多年前就面临着自动化的问题,但随着自动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创造了许多新的服务业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人类拥有的独特的认知技能,包括学习、分析、沟通,特别是需要了解各种人类的情绪,使我们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失业浪潮。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不仅在技能上超越人类,在理解人类情感方面也将人类远远甩在身后。

除了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之外,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力可以让人类永远战胜机器人。

我们的技术越了解哪些生化机制支持人类情感、欲望和选择,人工智能就越容易分析人类行为和预测人类决策。

过去我们一直推崇的人类直觉,其实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

领域分析之后,就是识别能力了。

所谓优秀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实际上并不具有对路况、投资分析和谈判的神奇直觉,而是通过经验识别出一些重复出现的模式。

这意味着,即使在原本被认为依赖直觉的任务中,人工智能也能比人类表现得更好。

失业的威胁不仅源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还源于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用以前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技能入侵人类并击败人类,而且还具有独特而非凡的能力。

人类能力的差距,是的,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差距不是程度的问题,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这就是“连通性”和“可再生性”。

所谓互联互通,人类都是个体,很难将每个人彼此联系起来,保证他们都拥有最新的信息。

相比之下,机器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很容易将它们的计算机集成到一个单一的、灵活的网络中,因此我们并不是在处理数以百万计的机器人取代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而是所有作为个体的工人都将被取代一个综合网络。

这就是互联互通的巨大魅力。

另一方面,这些机器人仍然可以更新。

每次新的政策出台,有新的市场变化或者新的疾病出现,很多人类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反应和做出判断,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即使世界上有数以亿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他们可以在瞬间全面更新信息,所有机器人都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

连接性和可更新性带来的优势是巨大的。

以银行为例,即使人的工作效率比机器高,但使用机器人也会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提高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真的有可能成为一个无用之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赫拉里说:人类不应该试图打败机器人,而应该专注于机器人的维护和使用。

虽然机器人取代了大量工作岗位,但也创造了维护、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今年就业市场的特点很可能是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从银行到警察各个领域,“人类+人工智能”的结合表现可以超越纯人类或纯机器人。

然而,这些新工作可能需要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因此无法解决雇用无技能失业人员的问题,在过去的自动化浪潮中,他们很容易从一项低技能工作转移到另一项低技能工作。

在工作方面,比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到拖拉机工厂当工人,工厂工人失业后可以到超市当收银员。

这是因为每个行业只需要一点培训。

然而,低技能的人未来可能无法转变为“人类+人工智能”的高水平人。

例如,即使无人机飞行员的职位不再可用,美国空军也不会找到一个。

超市收银员来填补空缺。

“无用阶级”的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

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雇主找不到有技能的员工。

这就像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发生的情况一样。

虽然车夫仍然可以转行当车手,但现在我们不再是车夫,而是永远被淘汰的马。

所以,我们能做些什么?对于个人来说,终身学习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只有终身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方向,才有机会避免自己陷入真正的“无用阶层”。

其实,未来已经到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勇敢前行。

作者:上游金融专家顾问、财经专栏作家、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