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蓝光可穿戴手机!这是一个笑话还是一个梦?

时间:2024-05-22 12:23:25 科技赋能

科技领域的新奇事物让我们不知所措。

每天都有新闻。

日前,科技圈再次充斥着一款名为Blu的可穿戴手机。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款手机。

虽然已经登录了众筹网站,但是这个理想到了现实中会是丰满还是骨感呢?通过看图片了解蓝光。

关于Blu,我觉得用太多文章来描述会很麻烦。

你只要看图片就可以明白。

简单来说,这款手机可以随意弯曲,即可以戴在手上,也可以拉直,像普通手机一样使用。

据开发商称,Blu 使用了眼球追踪技术。

即针对佩戴在手腕上时的指环状态,Blu开发了“GOUI”,可以跟踪用户的眼球并调整屏幕显示位置以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

此外,该产品还具有防水功能,因此无论是洗澡还是游泳都可以佩戴。

Blu还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

这是一款仅支持 Wi-Fi 的智能手机。

它没有外部端口,因此手机充电也依赖于无线充电或通过NFC技术。

其他“牛逼”的技术就不一一介绍了。

综上所述,它是我们梦想中的高科技手机,它集成了当前所有超级“棒”的技术。

Blu 关于众筹:一个笑话。

在我看来,这款名为Blu的产品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众筹网站上描述的技术功能并进入商业普及阶段。

时间。

严格来说,Blu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手机这一概念的。

第一个提出这种手机想法的人是一位工业设计师。

差不多1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诺基亚比荷卢设计奖”这个设计奖项是由当时的手机霸主诺基亚设立的。

在当年的设计竞赛中,获胜的设计是由 Tamer Nakisci 设计的诺基亚。

这款当时被称为概念设计的手机轰动一时。

按照当时的设计理念,诺基亚是一款为自由和乐趣而设计的移动设备。

它采用液体电池,支持语音识别输入,并配备柔性触摸屏。

它还可以根据用户在不同场合的需要改变形状。

只不过当时它并没有表述为可穿戴手机,而是被称为手环手机,集成了各种“外星”技术,可以像手环一样戴在手上。

从今天来看,仅仅过去了10年。

这种曾经大家以为是未来+遥远科技的科技手机,在今天其实已经很近了。

随后,当年1月,诺基亚申请了柔性液晶屏专利;同年6月,索尼提出Nextep概念手机,并通过概念设计图发布了一款基于柔性屏技术的手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基于柔性屏技术的手机相关的各种技术开始成型,包括电路板、屏幕、电池等一系列产业链技术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且正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一些实质性的技术。

已经取得了进展。

然而,这一实验室的实质性进展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当Blu在众筹网站上发布这个信息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笑话。

至于Blu为什么能在众筹网站上上市,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众筹网站希望有一个很酷的笑话来增加自己的曝光度;二是众筹网站审核负责人当天喝多了;第三,众筹网站的人们对当前技术水平的了解有限。

于是这个玩笑就成功了。

然而,这个玩笑只持续了几天就被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终止。

我不认为Blu的想法和理念有什么问题,但目前的产业链技术根本无法满足和支撑它。

这从以下两条相关产业链技术的消息就可以看出: 1、2020年10月的韩国电池展上,三星SDI推出了第二代柔性电池。

这一电池突破可以说让可穿戴设备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并加速了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成为生活的中心。

不过,三星SDI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新型电池尚未达到量产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最快未来三年内,三星的柔性电池将正式投入商业使用。

更不用说LG的可弯曲电池了。

与三星的技术相比,LG的技术更多的是处于进化早期阶段的产品。

2、据外媒报道,LG将于今年7月量产可随意弯曲的塑料柔性屏幕。

这块屏幕最大的应用领域是在可穿戴设备中。

不过,这种卷轴式显示器最终能否投入市场还有待观察。

毕竟OLED的成本、产能、技术稳定性还存在一些问题。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Blu手机实际面临的六大问题。

要实现Blu这样的高水平技术,面临的产业链技术不仅仅是以上两项,还有更多,比如芯片、电路板、传感器、触摸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在我看来,Blu的想法要想商业化,至少还面临以下六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目前基于平板电脑的触控灵敏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直板来回变换的屏幕来说,如何保持触摸灵敏度将不是一个小技术问题; 2、如何满足不同臂粗的人佩戴舒适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或许尺寸问题可以通过推出多种规格来解决,但这种直接弯曲屏幕的佩戴方式的舒适度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而且,根据Blu在众筹网站上公布的重量,苹果iPhone 6 Plus的重量为克。

这么重的手机整天挂在手上,佩戴舒适度值得怀疑; 3.据Blu介绍,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来保证用户的阅读舒适度。

但问题来了,这种戴在手上的开放式屏幕如何保护个人阅读隐私呢?当我们在公共场所使用手机时,我们可以用手遮挡一些隐私信息,或者倾斜一定角度,那么戴在手上的开放式屏幕呢? 4、Blu手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硬件本身的技术方面,一方面上述产业链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即使这些技术能够勉强支撑,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弯曲也会对屏幕、电路板、电池、传感器等造成严重损坏,产生连锁影响。

也就是说,与目前手机“静态”的使用场景相比,Blu如何保证在“动态”的场景下不给用户带来麻烦; 5、与手机相比,Blu戴在手臂上更容易被击中。

如何保护OLED屏幕是此时的一个问题;另外,如果不是戴在手上,如果想放进口袋里,这个“柔软”的身体该怎么办呢?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保证它们在不同形式使用时不会出现重影和叠加问题; 6. Blu还缺少一项技术,那就是语音识别技术。

要真正实现人性化、便捷化的交互方式,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摆脱目前的手指触摸交互,直接用语音进行交互。

这至少可以保证在驾驶时比现在的手机更有优势。

为什么不可靠的 Blu 如此受欢迎?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Blu这款可穿戴手机距离实现商业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产品会受到关注甚至走红呢?通过这次事件,我认为给我们带来了至少两个关于用户消费的启示:1、对新科技事物的向往。

也就是说,通过Blu这样的事件,我们看到,虽然很多技术并不可靠,但大家仍然向往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2.对未来技术的信心。

从Blu在众筹网站上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很多参与者并不了解这项新技术的难度,但他们选择相信未来技术的力量。

这些看似遥远的技术在这个时代都是可能的。

意识到了。

目前还不可靠的 Blu 也需要支持。

最后说一下这个“不靠谱”的蓝光是否应该支持。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类科技新事物都需要支持,就像我们支持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一样。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个行业目前的技术存在一些缺陷就讨厌”这样的产品,我们应该看到,这项新技术在我们所有人的支持下,将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地进化,并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的“科幻”如果失去了资本的支持,很多美好的想法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如果失去了资本的支持,很多创新的想法就会失去探索、尝试、体验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大家需要对新技术的事物更加宽容,包括智能可穿戴行业,需要更多的支持来支持创业者去探索和创新这些新技术的进步。

最终将造福于我们的时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