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深度解读!可穿戴设备深陷困境,春天什么时候来

时间:2024-05-22 12:21:38 科技赋能

Apple Watch的发布让很多人认为新的一年代表着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全面启动。

在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国产的廉价手机,从几十元到一环,到几千元的高端产品(请忽略苹果所谓的高端机型,反正我没看到有人买) )。

但当我们已经进入的时候,看看你周围的人,有多少人能够使用可穿戴设备三个月?各大品牌纷纷进军可穿戴领域。

佩戴手环可以知道你每天走了多少步,睡了多久,以及睡眠质量。

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应用。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愿意花钱的重要原因。

但根据我的观察,手环佩戴一段时间后,大家会发现这些数据其实并不需要每天去关注。

如果你没有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每天看着不合格的数据可能还是很烦人。

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手环产品的目标用户有两类:运动员和患者。

如果热爱运动的人能够有合适的可穿戴设备来帮助他们收集数据,显然对于提高训练质量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如果有身体问题的人需要实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环也有帮助。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花钱买的手链可能几个月后就变得毫无用处。

幸运的是,它们并不昂贵。

以个人电脑为主导的信息电子设备几十年来一直蓬勃发展。

MP3、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产品至少曾经获得过广泛的成功和广泛的应用。

可穿戴设备为何会遇到瓶颈?或许这是因为上面列出的产品应用的核心是信息处理和交互。

可穿戴设备正在连接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这并不容易。

信息设备蓬勃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软件功能能够快速进化,而且软件的更新迭代远比硬件容易。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价值目前大多体现在硬件传感器的集成和集成上,在软件应用层面并没有快速演进。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智能手环只能监测运动状态,更高级的手环还增加了心率检测。

它们基本上只是智能手机的外部传感器。

更先进的智能手表可以实现简单的信息交互,但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它们就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可穿戴设备对于有专业应用需求的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但对于广大消费用户来说,这款设备并没有在智能手机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应用价值。

对于一个专注于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设备来说,它的用户状态采集仅限于运动条件,维度还是有点小。

如果设备能够知道谁在使用它(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在哪里使用它(在家、户外、在办公室或在健身房)以及它的用途(散步或遛狗) -散步、打架或者做健美操),它能体现的价值自然会更大。

更进一步,它是否了解用户更丰富的生理指标甚至情绪状态,是否可以根据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日程提供更深入的服务?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仅仅依靠手环产品显然是不够的。

能够“理解”用户行为显然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持。

大多数智能穿戴设备都是创业型小公司,想要自力更生显然太难了。

事实上,有机会的是谷歌、苹果这样的巨头公司。

如果能够结合时间和空间,收集海量用户群体的数据,并提供平台化的智能支撑,或许就是智能可穿戴硬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