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不断质疑人们是否继续使用可穿戴产品时,来自中国的华米科技却凭借小米手环占据了全球市场第三的位置。
据IDC 12月4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万台。
小米手环市场份额为17.4%,其次是Fitbit(22.2%)和Apple Watch(18.6%)。
另据IDC测算,小米手环第三季度出货量为1万部,其中97%的销量来自中国。
此前,华米科技副总裁张晓军表示,该产品自今年8月推出以来,销量已突破1万台。
爱饭儿采访了华米科技(北京)总经理王辉。
他告诉爱饭儿,“今年3、4月,小米手环平均每月出货量超过1万个。
到了今年8月、1月份,小米手环每月出货量就突破了1万个。
事实上,到了9月下旬,小米手环的月出货量就突破了1万个。
”手环出货量已突破1000万只。
”虽然王辉表示,小米手环出货量还需要进一步核算,但从华米科技的出货节奏来看,预计会突破1万台。
他同时透露,华米科技目前财务状况良好,净利润超过1万台。
“小米手环始终供不应求”(王辉)2017年8月,第一代小米手环发布,到12月,华米科技表示出货量突破百万。
现在,月出货量100万台已经是轻而易举的目标,这种快速的销量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呢?“小米手环一直供不应求。
”他分析说,小米手环的前万台销量主要靠的是小米用户。
然而,今年3月,春节过后,小米手环开始向周边地区蔓延,“目前新增用户中,30%-40%是iOS用户。
”没想到销量这么快,市场对小米手环的反应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因此,即使到了3月份,小米手环产能增加后,尽管月出货量破万,但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后来到了8月份,我们继续优化供应链,增加产能,发现产品还是卖断货。
“从整体趋势看,中国人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和健康,从侧面看,也更愿意参加马拉松这样的赛事。
”中国田径协会公布在“马拉松年会”上获悉,去年中国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赛事51场,参赛人数超过90万人,比去年增加12场,参赛人数15万人。
其中,全国参加全程、半程马拉松赛事的总人数超过26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
对于具体赛事,比如广州马拉松,今年的报名数量从0猛增到了0。
仅中国田径协会日历上的马拉松和相关赛事今年就脱颖而出,而且这个数字再次增加。
如今,铁人三项也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
除了整体环境的成熟之外,王辉认为,今年春节前后各企业的采购计划,起到了教育用户的作用,让他们对运动手环这个产品有更多的认知。
此外,各类健身、运动类APP的流行,不仅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需求,还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需求,让运动、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微信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全民计步”风潮(我们向微信索要了微信运动用户数量的数据,但微信按照公司规定并没有提供)。
华米科技的产品售价低于100元,降低了用户的试用成本。
王辉认为,这也是产品深受用户欢迎的原因之一。
“毕竟才不到一百块钱,丢了或者坏了,你也不会心疼吧?”但用户试用过后,是否会很快将小米手环抛在一边呢?王辉表示,根据官方标注,小米手环单次充电的平均使用天数为30天,但实际用户反馈往往超过45天,使用体验非常好。
除了计步之外,来电提醒、闹钟提醒也是很多用户依赖的功能。
有了这两项保证,小米手环“必须使用超过3周或6周”——但他也提到,这部分数据尚未计算,因此无法提供。
此外,王辉还提到,今年8月,众安保险与小米手环等运动产品合作推出“布布保险”。
首先,它根据用户的历史运动状况和预期目标推荐不同的保险覆盖级别。
重疾险承保范围大,用户锻炼越多,下个月需要缴纳的保费就越少。
从后台数据观察,通过这样的刺激,很多第一次接触小米手环的用户也有了充足的运动动力。
现在有很多计步器应用程序。
它们会对智能手环产品产生大的影响吗?王辉表示,“因为没有定量分析,所以这个无法确定。
从定性分析来看,可能是有可能的。
从华米自身的实际销量来看,并没有受到影响。
我们在不断观察这个市场。
并思考可穿戴设备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比如能够持续检测心率,这是手环的先天优势,这部分数据对于健身和减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不会受到纯软件的影响。
我们进一步推出了小米手环心率版。
《为什么小米手环二代还没推出?(小米手环心率版)》纵观华米科技的产品线,主要有四个:一是小米手环系列,包括小米第一代。
第二个是Amazfit,产品设计时尚;第三个是小米体重秤;第四个是华米智能芯,现在已经和李宁合作推出了智能跑鞋。
说到小米手环,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今年为什么没有看到第二代小米手环呢?”毕竟小米手环心率版更接近于增加了心率的改进版。
第一代小米手环的监听功能。
王辉表示,“小米手环第二代正在开发中,目前不方便透露太多信息。
现在第一代小米手环销量不错,通过产品,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研究了用户的痛点,但在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之前,我们希望保留二代的称号。
”除了小米手环主线,王辉还考虑了其??他产品。
正如Amazfit、小米体重秤和华米智能芯一样,这是一种“探索”。
“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是它是可穿戴的。
”王辉说。
在之前的用户反馈和调研中,华米科技发现,很多用户不购买小米手环的原因是“与衣服不搭配”。
“所以今年华米科技在美国设立了办事处,并在硅谷找到了工业设计师,设计新形态的可穿戴设备产品。
这就是独立品牌Amazfit诞生的背景。
”我们经常会思考如何让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加有用。
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匹配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出差时,一位空姐对王辉佩戴的Amazfit手表很感兴趣,聊天中我发现她“喜欢Amazfit,但不介意功能。
”小米体重秤依然延续华米减少用户尝试的技术产品策略推出后也备受关注,王辉表示,“因为我们做运动产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最明显的变化是体重。
我们希望收集更多的健康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所以我们做了这方面的产品。
“身份ID和移动支付是小米手环营销中经常提到的概念。
那么目前这两方面的进展如何,未来又会如何呢?王辉表示:“我们有专门的团队,专注于身份ID功能的研发。
事实上,在我们北京办公室,很多ID功能已经实现。
例如,员工进入办公室时无需打卡。
进入办公室时,门会自动检测小米手环。
识别出人的身份后,门会自动打开。
我们还可以确定一个人在办公室的具体位置。
现在我们可以做到了。
当感知到某个房间无人时,办公室会自动关灯。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提供给部分企业试点,但大规模商用还得等到明年。
至于移动支付,王辉认为相对敏感,也不方便透露。
”很多智能硬件团队在推出产品后往往会在App中加入社交功能,希望通过App收集用户数据,建立用户关系,华米科技也做出了相关尝试。
在网站首页,我看到了“米动跑步群”的二维码,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王辉以“跑步步数”开头,分享自己的跑步状态以及和米一起活动的情况。
那么华米科技在社区运营方面是怎么想的呢?王辉表示,“小米手环本身就供不应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销量。
但社区运营对于华米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我们希望更多地与用户互动,管理用户,沉淀社区文化。
“对于华米科技来说,很多员工都非常喜欢运动,自然会参加跑步相关的活动。
比如王辉,在加入华米科技之前就很喜欢跑步,但这个爱好他在华米科技的工作一直延续着。
王辉,组织过很多米动跑步群的人认为,围绕智能硬件组织社区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在他看来,“买同样的设备的人其实会有同样的兴趣,所以才会有次要的话题。
”如果运行得好,很可能最终会形成一个社区。
“但这个社区的最终实现并不一定要在应用程序内引起强烈关注。
”因为我个人觉得最终还是和用户接触的形式,所以无论是落户微信群、微博、线下等,这都是可以的。
华米并不将自己定义为销售硬件。
在我们看来,硬件是用户和服务之间的连接点。
我们更关注硬件背后的人,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更有意义的服务和增值的东西。
。
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华米科技对用户持开放态度,组织线下活动时,可以看到有人戴着其他品牌的运动手环参加。
“此外,我们还大力鼓励员工积极锻炼身体、健身、参加线下活动。
我们相信,他们平时充满激情的状态可以通过自己写的程序、微博、微信、朋友圈传达给身边的人。
”关于未来(华米科技团队早期合影) 不久前,华米科技在深圳注册了分公司。
现在它有一个10人的团队。
计划将其建设成为新材料、新工艺、新硬件技术的实验室,充分利用深圳的区域优势,采用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并快速反馈并转化为产品。
华米科技美国分公司拥有来自谷歌、高通、IBM等的工业设计团队和研究人员,探索新技术研发。
华米科技现在有很多人。
王辉说,“一开始没想到会在美国开分店,只能说一切都是顺势而为。
”对于明年可穿戴领域的发展,他认为目前可穿戴环境的成熟是由于供应链、芯片供应商和应用服务商在今年逐渐成熟。
未来,智能手机带动的供应链技术进步将进一步辐射到可穿戴领域。
更小的芯片和更便宜的价格将进一步激励大家将新技术应用到可穿戴设备上。
这一切或许可以帮助华米科技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全球领先的可穿戴设备和服务公司,将人类无感地连接到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