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手机化”面临三大障碍!小与大的矛盾

时间:2024-05-22 12:13:18 科技赋能

年初,CES展、MWC展和Apple Watch发布。

三连火让智能穿戴设备再次进入舆论中心。

从目前的手机配件到“智能手机+”,是行业内智能穿戴的主流观点。

笔者认为,现在开始谈论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通过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中添加SIM卡等独立网络组件,以及添加更多传感器和芯片设备还为时过早。

可穿戴设备替代手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可穿戴设备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

目前手机主流屏幕为5至5.5英寸,这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这一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三项关键技术。

首先是柔性器件技术。

业界预测,柔性屏有望在2020年大规模商用,主要制约因素是工艺良率和成本。

去年,三星SDI成功开发出可弯曲电池。

再加上近两年石墨烯技术的技术突破,可弯曲、柔性电池将成为现实。

可穿戴设备真正能够“弯曲”已经不再遥远。

柔性设备的大规模商用将是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的关键一步。

其次是电池续航技术。

如此小的体积,续航一直是可穿戴设备的痛点,尤其是“+移动通讯模块”实时无线连接,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简直是奢侈。

如今,电池续航领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包括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测试、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快充技术的普及、无线充电的成熟,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让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变得独立。

电池寿命供需矛盾已接近拐点,但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时日。

三是人机交互技术。

在如此小的可穿戴尺寸中使用触摸控制显然是一种不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语音、手势等免提交互方式更适合可穿戴产品。

在新兴的交互方式中,语音交互具备在可穿戴产品中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也适合可穿戴设备需要免提使用的使用场景。

借助传感器,手势识别也可以用于可穿戴产品。

由于技术、成本、经验等限制,人眼识别等技术的大规模商用还需等待。

笔者认为,当三大瓶颈技术突破后,可穿戴终端将取代智能手机,进入“智能手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