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左转右转!可穿戴设备会成为手机还是真正的可穿戴设备?

时间:2024-05-22 11:59:50 科技赋能

年初,CES展、MWC展、Applewatch的发布,连续三场将智能穿戴带入舆论中心。

各种论坛中出现了各种解释。

有人热衷于万物智能时代的曙光,有人却还在担心画饼终究不能充饥……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还是仍然充满迷雾?在看趋势时,我们必须关注源头。

芯片是智能终端创新的源泉。

我们发现,芯片厂商确实在积极布局物联网、可穿戴、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如表1所示。

于是乎,在后智能手机时代,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的讨论就愈演愈烈。

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真的是后智能手机时代吗?大势已定,但现在说还为时过早,目前的情况还是骨感。

与消费级产品相比,芯片产品一般至少有6-12个月的交货时间。

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布局测试多于真正实质性的资源投入。

智能手机仍然是主战场。

新兴领域的崛起必须靠市场龙头的示范效应带动。

过去,苹果是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和市场教育者。

但对于Applewatch来说,苹果玩的是品牌和时尚,而不是服务和功能。

这种玩法是大多数Android厂商无法模仿的。

苹果尚未针对可穿戴设备的瓶颈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注:详细对Applewatch的看法请看“谭桂峰”公众号文章《Applewatch一花怒放难成春,国产watch们不妨暂且离场待风口》)可以说,这一次Applewatch并不是业界之前所期待的可穿戴行业的救世主。

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走向何方?经过多年的耕耘,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本文试图给出一些思考。

主流观点至少有两类: 1、从目前手机的配件来看,什么可以替代它们:“智能手机+”? 2.可穿戴就是可穿戴,不同的烟花,但烟花如何、何时绽放是未知的。

向左:“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替代还为时过早,三大瓶颈技术亟待突破。

如果是因为LG等厂商的智能手表采用了高通Snapdragon芯片平台,或者是一些二三线厂商采用了MTKGSM芯片推出了一些支持通话的智能手表,甚至在智能手表时采用了独立的网络组件(比如随着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加入了WiFi、SIM卡等,以及更多的传感器和芯片设备的加入,我们开始谈论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

个人认为,现在告别“手机中心论”还为时过早。

太紧急了!智能穿戴取代手机,目前的瓶颈不是成本。

当前很多设备智能化的起点是铁三角:“传统设备+联网模块+移动APP”。

随着网络通信模块的成熟,“+互联网”的成本日益降低。

如果能够提供新的智能体验服务,这种成本叠加对于用户来说是可以承受的,更何况随着模块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这种新成本的边际效应将趋近于0。

替代移动的应用场景手机还处于可有可无的阶段。

目前的智能手表可以替代手机功能,尤其是通话功能。

有两类:1、蓝牙接听、拨号,类似听筒; 2.采用入门级手机芯片解决方案。

从使用场景来看,第一类是典型的辅助。

第二种则受限于续航痛点。

现阶段基本没什么用处,可供用户使用的场景也不多。

对于上网来说,更是不值一提。

因此,现阶段的可穿戴设备更多的是通知应用,并且与手机配对。

取代手机仍取决于三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可穿戴替代手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可穿戴设备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

目前手机主流屏幕尺寸为5-5.5英寸,这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技术突破:1、柔性设备的商用; 2、电池寿命技术; 3、人机交互技术。

柔性设备 对于柔性屏幕,曲面目前已经商用,而三星S6 Edge实现的是双面曲面。

其演化路径是表面->折叠->柔性。

业内普遍判断,今年将大规模商用。

主要限制是工艺产量和成本。

2020年10月,三星SDI成功开发出可弯曲电池。

再加上近两年石墨烯技术的技术突破,可弯曲、柔性电池将成为现实。

再加上智能手机中已经开发出的柔性电路,可穿戴设备真正实现“弯曲”已经不再遥远。

三星2016年推出的GearFit腕式设备就已经配备了柔性屏幕,但离柔性梦想还很远。

如果柔性屏、柔性电池等设备能够大规模商用,将是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的关键一步,让小型和大型应用都能承载、随需而变。

续航技术一直是如此小规格的可穿戴设备的痛点,尤其是“+移动通信模块”的可穿戴设备。

实时无线连接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是一种奢侈。

我们看到电池寿命领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包括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测试、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快充技术的普及、无线充电的成熟等。

这些都是可穿戴设备未来独立的有力支撑。

目前,电池寿命供需矛盾已接近拐点,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时日。

人机交互技术 在人机交互领域,iPhone的普及引领了触摸交互方式。

然而,在如此小的可穿戴尺寸中使用触摸显然是一种不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语音、姿势(手势)、图像识别等解放双手。

这种交互方式更适合可穿戴产品。

新兴交互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准确度有待提高,而机器智能学习和云端大数据的兴起将是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的福音。

在新兴的交互方式中,语音交互具备在可穿戴产品规模上推广的条件,也符合可穿戴设备免提的使用场景。

姿势(手势)识别与智能手机类似,借助传感器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可穿戴产品。

专门用于捕捉人体姿势的可穿戴产品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场景。

由于技术、成本、体验等限制,图像识别、眼球识别仍需等待大规模商用。

智能终端软硬件技术发展交替上升。

在功能手机时代,应用程序(打电话、短信)相对于硬件性能来说是稀缺的;后来智能操作系统的出现解决了应用丰富的问题??。

但现在,随着应用种类繁多,耗电消费者不断增加,屏幕、续航等关键硬件也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才能进一步发展!当三大瓶颈技术突破之时,就是可穿戴终端取代智能手机、进入“智能手机+”阶段的那一天。

向右走:做“Wear+”吗?摒弃传统需求思维,挖掘细分市场刚需,探索场景化服务。

可穿戴终端的市场特征与每个人都拥有的智能手机的普遍需求属性不同。

目前,可穿戴终端的各项需求都是碎片化的。

从场景需求来看,可穿戴设备与手机是完全不同的品类。

因此,可穿戴玩家必须放弃向大量用户提供标准化产品的想法,探索可穿戴产品的刚性需求场景,甚至想到柔性定制生产。

很多可穿戴用户在使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一段时间后,已经从功能角度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在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意愿进一步下降。

在缺乏服务提供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不知道如果我们知道跟踪数据我们能做什么。

如何留住用户使用?刚性服务是提高粘性的关键。

目前,可穿戴终端的刚性机会在哪里?我个人认为重点是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有别于智能手机的独特特性:更贴近人体,更方便第一人称视角,开拓细分市场尤其是行业市场!就细分市场的刚需而言,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种类型。

一是人群维度,即特定细分群体的刚需,如患者、老人、儿童、孕妇等,他们对可穿戴设备有刚需;二是时间维度。

,在特定时间段存在刚性需求,包括工作需求(例如士兵执行任务),或特定目标的需求(例如减肥或健身或爱好)。

真正的医疗可穿戴设备还处于早期阶段,服务于一般健康领域的细分市场仍然是焦点。

行业内可穿戴设备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医疗可穿戴设备和运动健康可穿戴设备。

医疗可穿戴设备由于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精度、医疗器械认证以及医疗系统特有的门槛等限制,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提高,Applewatch也很难改变这一现状。

这个市场的探索和推进不会停止,最终会取得突破,但这还需要时间。

虽然医疗精度还没有达到医疗级别,但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运动健康市场的机会,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的更加关注,运动健康市场与日俱增。

如何挖掘大健康下的可穿戴需求,成为玩家成败的关键。

产品方面,从手环、手表逐渐拓展到服装、鞋子市场。

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搞清楚传统意义上的穿戴、穿戴是否需要智能化,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第一个字:“穿”。

穿的典型词显然是衣服。

传统可穿戴设备的“小”更多的是尺寸和人机交互。

智能服装显然突破了这一点,但事实上,智能服装的“大”在于传感器获取的数据的“大”,而不是人机交互的大小。

“大的”。

所谓智能服装,就是在衣服、袜子里植入健康监测传感器,检测用户的心率、呼吸和活动情况。

除了价格、体验、准确度等问题外,更需要考虑的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穿着这样的智能衣服。

比较靠谱的还是细分人群,比如孕妇,以及训练、比赛、健身期间的运动员。

佩戴它而不是期望用户一直佩戴它。

这些已经推出的产品大多是国外产品,比如Athos运动裤、OmSignal压缩衣、Sensoria袜子、智能鞋等,穿上后可以查看相应的心率、步态、肌肉功能等生理数据在APP上实时查看。

,可以在运动过程中进行提醒或者运动后进行监测分析。

第二个字:“佩戴” 与佩戴相比,佩戴的品类更多,比如传统的手表、头盔、配件、耳机等。

智能手表已经变得比较流行,确实很像手表。

耳机的智能化包括智能助听器。

手环之类的智能就有点无厘头了。

对于“穿戴”品类的智能穿戴来说,关键是找到细分群体,抓住传统穿戴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

运动健康细分市场服务于跑步者和骑手,值得进一步探索。

从运动健身的角度来看,跑步和骑行是最受欢迎的两种形式。

如果说穿智能鞋对跑步者来说是个好消息,那么智能头盔就是骑行者的必备装备(注:本文不讨论智能自行车)。

无论你是跑步者还是骑行者,沟通、社交、音乐、导航都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而对于骑行者来说,智能头盔也需要安全要求。

在智能鞋方面,童鞋厂商已经推出了针对儿童的智能定位鞋。

卖点是精准定位、远程检测、现实地图、历史轨迹、紧急报警和轻社交。

显然,智能定位鞋结合了儿童和定位两大核心需求,因此大有可为。

针对健身人群,李宁与华米科技合作推出智能跑鞋,有望刺激这一细分市场。

与智能鞋的热闹相比,行业对骑行者需求的反应则略显平静,市场上的产品并不多。

市场传言称,百度正在研发防雾霾骑行智能头盔。

从骑行者的角度来看,智能头盔还可以进化为智能眼镜,提供更多第一人称视角的服务应用。

从消费群体来看,骑行细分群体有逐渐从极限运动爱好者向大众普及的趋势,骑行者消费能力突出。

骑手的可穿戴产品值得市场进一步探索,或许又是一个小风口。

在行业细分市场中,可穿戴终端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扮演“控制器”的角色。

最明显的趋势是可穿戴终端将提供更多扩展的连接功能,并充当汽车和智能家居行业的“控制器”。

”作用,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优势在于更加便捷。

例如Applewatch可以打开车门,LG等公司也有类似的现场演示。

据悉,不少汽车厂商将开始研发可穿戴式车钥匙,相应产品将于2020年推出。

总结:向左行走——“智能手机+”,向右行走——“佩戴+”,都是痛苦的。

痛苦过后,春天就会到来!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向左还是向右?目前,无论是向左“智能手机+”,还是向右“可穿戴+”,都需要突破技术瓶颈。

致力于引领市场开拓、建立核心壁垒的厂商应该抓住这个大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