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如果不解决自己制造芯片的问题,那么所谓信息时代将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基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天春16日在福建晋江举行的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据介绍,存储芯片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各类智能终端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
但我国一直是集成电路领域全球最大贸易逆差国,每年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
其中,存储芯片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主要短板,市场长期被海外巨头牢牢控制。
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闪存(NAND Flash)两大主要存储芯片为例,今年第一季度,DRAM市场93%的份额被三星、韩国海力士和美国美光科技公司,而闪存市场几乎全部被三星、海力士、东芝、SanDisk、美光和英特尔等六家公司瓜分。
大力发展存储器不仅是市场需求,也是信息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需要。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裁丁文武在论坛上表示,存储芯片的发展要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
据悉,为了打破“缺芯之痛”,国内多地开始大力投资存储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目前,北京、武汉、晋江等地发展存储器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各类资金也在加速向这一领域聚集。
同日,投资1亿元的福建晋华存储集成电路生产线一期项目在福建晋江开工。
该项目重点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存储集成电路产业链。
预计今年9月形成月产6万片12英寸晶圆的生产规模。
该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我国主流存储集成电路行业的空白。
此前,北京紫光集团旗下同方国芯宣布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存储芯片工厂及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此外,在武汉,今年3月下旬,总投资约1亿元的存储器基地项目在东湖启动。
高新区正式启动,计划年内实现月产30万片晶圆产能。
以此计算,这三家公司在存储芯片方面的投资总额将超过1亿元。
出席论坛的台湾集邦咨询研究副总监郭作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存储器领域海外企业的资本输出正在放缓,产出也会相应减少,这给存储器领域带来了良好的机会。
大陆公司。
未来五到十年,内地企业将有机会与世界行业巨头平起平坐。
充沛的资金支持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已经形成的国产化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统,为国内企业进军存储芯片领域提供了发展基础。
但不可忽视的是,存储芯片面临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和激烈的全球竞争。
此前已有不少涉足存储芯片领域的厂商最终被迫退出市场的先例。
对此,叶天纯表示,当前新形势下国内企业发展存储器产业时,不能单纯追赶,而应更加注重技术原创和市场创新;做好长期准备,确保资金持续投入;此外,更关键的是要立足自身市场特点,追求世界领先水平。